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

    科技与艺术的新综合

    蔡文颖的电动感应雕塑

    作者:山姆·亨特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0日 15版)
    群蕊共妍(雕塑) 蔡文颖
    音叉(雕塑) 蔡文颖

        蔡文颖所创作的迷人的雕塑,是艺术和科技微妙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使不可能做到的事不但具有说服力,而且极富诱惑力。蔡氏出生于中国,经过训练成为艺术家兼工程师,他把两种不同的教育和背景结合起来,造出不是纯机械,而是带有高度抒情意味的雕塑,他是电动感应雕塑的先锋,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第一位将颤杆、闪光照明及回馈控制系统综合运用,以创造一种对周围的声音起回应而震动的艺术的艺术家。虽然他的电动感雕塑仰仗科学,但也使我们相信,它们简单且自然地表现出他最初的创作愿望。蔡氏的作品代表抽象雕塑传统和当代科技、新材料及知觉心理学的新结合。

        蔡氏作品的起源或许可追溯到大约200年前的发明,但其充分完成则有赖于19世纪后期发展的科技,尤其有赖于电的发明及其随后为艺术所运用。

        19世纪90年代,许多艺术团体已经在试验将电的发光力和机械功能应用在他们的艺术上。未来派艺术家和构成派艺术家,受到电——现代精神的象征——的积极意义的强烈吸引,而以电为主题,并以电为将动作引入他们的作品中的工具而加以发展。达达派艺术家和超现实派艺术家,大约在同一时代很活跃,他们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探究电:他们以电为主题,做出滑稽、嘲讽、色情、不合理性的作品,并带有文字和图像的评注。在本世纪初,电也被用于很前卫的戏院美术设计以及绘画和雕塑。

        蔡氏仰仗20世纪的材料和科技,而在媒介物和风格上获得成功,这除了艺术环境外,还有其他几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小时候的国画训练,及其不一般的艺术敏感性,因为这些似乎构成他作品的纤美及富有组织的东方风格。但是,工业技术的进步也很重要。1960年代初期,由工程转向艺术时,工业技术已容易供用。那个时候,动态和视觉艺术尚未变得平凡无趣,它们尚未与一些煽情简化的大众娱乐方式有关联,但是计算机、电闪闸、电视,及其他有前途的电动感应艺术的成分综合使用的观念,吸引许多极其认真且富有天分的艺术家,他们具有极特殊的方法和美学的策略。

        蔡文颖使科技为艺术所用,但是他的使用技巧极妙且富有诗意,使人忘记该科技的存在。他的纤细金属作品必须用电转动,并且在比较高的速度上,无法做芭蕾舞似的或是剧烈的摇动。它们必须用电才能对走近的观赏者产生反应。它们需要电子学和数字科技,为了改变其闪烁的节奏——从缓慢至激烈,也为了使它们有能力达到迷惑的效果。因此,蔡氏的艺术完全依赖当代的科技。但是,当观赏者走近蔡氏的魔术般的金属制的光滑作品,并借着拍手、笑,或是发出其他声音,引起它的样式在表面上的情绪而有知觉的改变,看到它回应观赏者的动作而旋转时,观赏者的心并不在乎此项事实。

        蔡氏用心地研究过耶鲁的伟大艺术教育家Josef Albers的颜色理论,从科学的观点多于从艺术的观点。那时,他因混合颜色以创作补充效果的交互设计,把对比和融合连接起来的问题,而对其研究产生兴趣。他继续探索颜色混合的方法,先用透明的粉质颜料,后考虑光的混合,分析它在心理学上的性质,他早就致力于结合他的艺术和科学的背景。

        1964年,蔡氏的立体的“重叠画”,在纽约阿梅尔画廊的一次个展中展出。此次展览由于风格新颖富独创性,立刻受到关注。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邀请蔡氏参加1965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历史性的欧普艺术展——“回应的眼睛”。1965年一个闲散的午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森林中,看太阳在树叶上的移动和样子,蔡氏受到了启示而获得突破,这使得他改变他的艺术,释放他的创作精力。正如他所说的,他要“用智慧”,“在动力的平衡中”,创作“自然的动作”。往后的三年中,蔡氏坚定不移地朝向他的新目标工作。1968年,他的第一个“回馈”作品,在纽约的Howard Wise画廊举办的“电动感应雕塑”展览中展出。同年,蔡氏的“动感雕刻第一系统”,在一次“艺术与科技实验协会”举办的竞赛中获得第二名,且被“客串”的馆长Pontus Hulten选出参加大型的国际展览,此展览被称为“机器时代末期的机械”,是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构造物是由马达发动的金属和不锈钢杆精细组合而成的,那些杆以小心控制的调和频率振动,因为蔡氏透过它们的电子回馈系统,赋予它们“低度”的人工智慧,所以它们会为回应画廊中人们的声音和走动而发出动作。鼓掌或唱歌会改变设定于振动杆的闪光照明的速度,令人产生波动的错觉,那种波动看起来很像浮游海底的植物。蔡氏的作品能将视觉强度和机械动力联合起来,借着控制巧妙组合中的毎一单位的时间顺序,利用工程学的原理达成美学的目的。

        在25年间,蔡氏创作现象学的作品,若没有现代的科技,则不可能有这些作品的不可思议的视像和节奏;但它们也继承传统绘画和雕塑所具有的优美和有组织的形式的老传统。1960年代的后期和1970年代,他造最简单的、波动或飘动的海中秋牡丹,而后他制作有音乐程式、组织复杂且极壮观的“生动的喷泉”。就蔡氏而言,他认为科技对社会取向的艺术的新适应,是“比像我自己的艺术那样老式的艺术更抽象。”蔡氏略有传统主义的色彩,他坚持艺术家必须从概念到实现都执行他自己的工作。

        关于科技在他的艺术中的角色,他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材料和工具,使我们能表达我们的艺术意旨。”蔡氏深信,伟大的艺术品,仅能由完全了解他们所属时代的材料与技术的艺术家完成。“当你回顾历史时,你应断定,每一个伟大的文化时期,以特定使用那个特殊时代的材料与技术,才创作出伟大的艺术。因此,现代世界的艺术不可能例外。”

        (作者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