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7版:“森林中国·2014中国生态英雄”大型公益活动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

    “森林中国·2014中国生态英雄”30名入围者事迹摘要(后15名)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0日 07版)
    16 余锦柱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瞭望员

    他36年独守孤峰,被人们称之为“瑶山生态守护神”。他就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水口岭瞭望台瞭望员余锦柱。1978年,尖子岭瞭望台瞭望员余德明病倒了,竟到了双目近失明的地步。刚刚高中毕业的余锦柱接过了父亲的望远镜,同时也接过了护林的重任。

    为了全面掌握管护区的情况,余锦柱利用雨天,爬上70多座高山,翻越3000多条峡谷,踏遍50多万亩林区,将管护区内的每座山头地点、地形、交通、劳力等情况摸得滚瓜烂熟。36年的准确测报,仿佛筑起了一道森林“防火墙”,将无数次的森林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面对头顶无数的光环,余锦柱想得最多的还是肩上的责任,他说:“共产党员更多的是责任,国家把这么大一片山林交给我,我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守护好,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值得!”
    17 张志武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绰源林业局森调队技术员

    他没有双腿,却“踏遍”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绰源生态功能区3100平方千米森林;他没有耀眼的学历,却连续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为林区森林调查事业尖兵;他已54岁,却能对GPS、GIS、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自如。他就是张志武,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绰源林业局森调队一名普通技术员,他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在平凡中绽放。

    因为一次意外,年轻的张志武失去了双腿。张志武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两年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不能外出,他便研究上了地图。几年后,同事们都称赞他为不出门的“森林资源活档案”。2008年,森调队的GPS区划三类调查设计伐区由于手工填写GPS数据难以核实,严重影响调查设计质量和设计精度。张志武萌生了编写一个能及时核对GPS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的想法。经过无数次的加班加点,他终于编写出能对所有GPS野外测量数据进行复核的计算机程序,提高工作效率3倍以上,计算准确率100%,该程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林区森林调查设计工作中。
    18 张岸林 江西省修水县森林公安局刑侦队教导员

    张岸林在修水县森林公安局从警14年,努力捍卫着红土地上的绿色生态屏障,被人们称为“绿色卫士”。

    2000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张岸林被分配到三省交界的白岭森林派出所工作。当时那里治安秩序十分混乱,盗伐、滥伐林木案件时有发生,非法收购、运输木材的现象突出。张岸林充分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提出整治边界林区秩序的种种建议。他的足迹踏遍了边界林区的每个角落,与林区百姓广交朋友,获取第一手情报,出其不意地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侦查知识,将每起案件都办成“铁案”。通过两三年的努力,白岭边界林区治安秩序已趋于稳定。

    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主办各类森林刑事案件近60起,林业行政、治安案件200余起,无一起败诉案件。张岸林始终保持着森林公安民警的铮铮铁骨,践行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庄严承诺。
    19 罗延海 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副局长

    他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罗延海。在10余年的从警生涯中,他一直坚守在可可西里反盗猎、反盗采斗争一线,与武装盗猎分子和非法采挖团伙斗智斗勇。

    可可西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无人区”保护区之一,孕育着以高原精灵藏羚羊为代表的众多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初期,藏羚羊遭到了疯狂的猎杀。1977年,年满20岁的罗延海进入可可西里,从此与武装盗猎分子进行殊死较量。10年来,他行程70余万公里,组织巡山423次,破获盗猎、非法捕捉、倒卖和运输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案件107起,其中重特大案件2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和违法人员354人,审判机关判处刑罚42人,收缴枪支21支、子弹30000多发、汽车38辆、藏羚羊皮3909张。

    在罗延海看来,做好预防犯罪,也就是在盗猎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前破案,才是真正保护野生动物。因此,他带领巡山队加大侦查力度,及时掌握线索,多次成功破获了未遂盗猎藏羚羊案件,因而被称为守护“人间净土”的骁将。
    20 胡国良 浙江省临安市森防检疫站高级工程师

    浙江省临安市境内的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的美誉。在这里,55岁的胡国良是一位以林海为战场、保护生态为己任的“森林医生”。他198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临安市林业局工作,30年来他扎根林海,追寻心中的和谐生态之梦。

    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一旦爆发,无论是对自然生态还是当地人的经济收入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山核桃是临安市重要的林业资源,但上世纪90年代,林农们发现了一个怪现象:虽然没有发现山核桃被病虫袭击的痕迹,但山核桃一年当中却只开花不结果。胡国良和森防站同志深入林区,最终在雄花序、雌花朵上,找到了一种虫体较小、隐蔽性非常强、名为“花蕾蛆”的害虫。随后,他带领科技人员找到有效防治办法和药剂在当地推广。竹笋产业是临安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然而随着竹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胡国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向杭州市科技局申报课题,立项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查清了临安64种食用竹的主要病虫害,并对10余种主要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详细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成果直接挽回经济损失5500万元。
    21 胡道发 河南省淅川县护林员

    胡道发是河南省淅川县的一名普通护林员。

    初中毕业后,胡道发没有到外面去打工,而是走进了家乡的生产大队林场,开始了造林、护林工作,慢慢地摸清了种树的门道。上世纪80年代,他在青龙村高家庄组承包了1500多亩荒山和500亩村头荒地。高家山是个没水没电的苦地方,胡道发30年如一日吃住在山上,白天植树夜晚看林子。终于,荒山现在被葱葱郁郁的松柏、黄连木等树木覆盖,千亩生态林满目葱茏,遮天蔽日。那500亩的经济林不仅长势喜人,而且木瓜、油桃、核桃年年丰产,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如今,他的山林不仅吸引不少城里人来旅游,还成了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

    胡道发时时刻刻绷紧着防火护林这根弦,先后参与扑火抢险10余次,制止盗砍盗伐林木50余次,挽回损失100余万元。
    22 赵希海 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员工

    “我是一名在大山里奋斗了一辈子的党员。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子孙后代栽下更多树。”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退休员工赵希海说。

    今年76岁的赵希海是吉林省红石林业局的退休工人。他在工作的30年间只干两样事:一是在矿山做爆破手,炸山开矿;再就是在林业局做伐木工,采伐林木。那些爆炸声过后给大山带来的累累伤痕和在他手中轰然倒地的棵棵大树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1989年退休后,他把对大山的愧疚、对生态和环境的担忧化作动力,走上了义务植树之路。2011年4月29日,在吉林省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举行的“希海植树日”暨“绿色传承”仪式上,74岁的赵希海将义务植树的大旗和为国家培育100万株珍贵树苗的责任,郑重地交给了他的儿子赵景春,同时,还向国家捐赠了他培育的15万株树苗。这是他第四次向国家无偿捐赠林木和树苗。他迄今已经向国家捐赠苗木75万株,按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苗木总计价值数百万元。对于破坏植树造林的事情,赵希海的话只有一句:“我的命可以不要,毁了我栽的树一棵也不行!”
    23 龚 成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长

    龚成199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2003年10月调到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这个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球首个鲸豚类迁地保护区。龚成把自己比作一滴“水”,与江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默默地做一名“江豚守望者”。

    10年来,他一直奔波在长江豚类保护第一线,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他根据江豚生物学特点,研制出适于江豚饲养的专门网箱,并因此制定了网箱饲养江豚操作规程。

    如今,天鹅洲饲养的江豚已近40头,且每年还有3~5头小江豚出生。一个维持自我生存与繁衍的群体已基本建立,被国内外专家认定是世界上对一种鲸豚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
    24 景祥俊(女) 四川省巴中市国有通江县铁厂河林场护林员

    景祥俊是通江县国有铁厂河林场一名普通的护林员。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坚守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深处,默默守护、抚育着近万亩山林。

    2002年,她被确诊为左肾坏死、右肾开始萎缩。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没有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仅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这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其生存环境的艰苦,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劣难以想象。虽然身患重病,但她极少请假,从来没有过连续离开工区岗位超过三天以上的缺勤记录。17年来,她走遍了万亩林区的山山岭岭,按每天8公里计,至少也沿赤道绕了地球一圈。如今就是闭着眼睛,她也说得清林区有多少座山头,每天每个路口大约有多少人出入。据不完全统计,她17年写下的巡山日志达20余万字。在景祥俊的精心管护下,这片上万亩的林区内,1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也未出现过一起盗伐林木和捕猎采挖野生动植物的案件。
    25 游 云(女)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教师

    游云是1984年深圳建设初期随父母迁入的“深一代”,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是一名教师,出于对红树林的热爱,她将买房子的钱用于中小学环境教育读本——《走进红树林》的创作、出版和印制,只为尽快让红树林这张生态名片被所有的中小学生熟知。这本教材除了向公众推广和作为深圳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之外,还被广泛用于一线教学。迄今为止,游云老师的《走进红树林》及《观鸟观自然》等系列生态教育教材已被深圳市近百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配套教材或地方校本教材。越来越多的深圳中小学师生认识到红树林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以红树林这一本土环境资源为主题的生态教育,隶属于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的“游云——红树林生态教育特色教师工作室”,于2008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在,但我们一定能够影响未来!”她说。
    26 琚正茂 河南省博爱县柏山镇村村民

    琚正茂用15年时间绿化了河南省博爱县柏山镇的350亩荒山。

    柏山镇曾经满是荒山秃岭,村人要想多挣点养家糊口钱,只能靠山吃山——开山放炮,砸石煅烧,制造污染大、价格低廉的建筑水泥,聊以补贴生活。当时,35岁的琚正茂就是其中一员。1988年,一次开炮时,琚正茂出了事故,眼睛失明,左手小指没了,无名指也不能动了。又赶上连续6天暴雨,他家里的房子又塌了。多亏当时村委会带着全村人给他捐款,县政府还捐给他盖房子用的钢筋水泥,乡亲们帮着他把房子重新建了起来。琚正茂下定了一个决心——他要报恩。1999年,县里号召大家向荒山进军,鼓励村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还免费提供树苗。琚正茂承包了一座面积350亩名叫“马骡山”的山头,这是名副其实的荒山,没有路,没有水,遍山石头。经过不懈的努力,琚正茂从最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挖坑,到后来3分钟就能挖好一个坑,并且长宽深准确得好像用尺子量过一样。
    27 翟天庆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副局长

    1981年,陕西洋县境内发现了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这一发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朱鹮成了中国鸟类的宝中之宝。两年后被调入朱鹮保护站的翟天庆更是对此格外关注。他一头钻进朱鹮巢区,爬高山、钻密林,不顾虫叮蚊咬、毒蛇的威胁,驻守观察棚,一待就是3个月。经过他苦心观察,不但揭开了朱鹮最早参加繁殖的年龄,还研究了朱鹮繁殖的生态规律,他的这项研究首次填补了国内外朱鹮研究史上的空白。

    如何繁殖朱鹮的问题解决了,怎样防御朱鹮天敌的问题却又困扰着翟天庆。他和村民们详细座谈,拟定了“刀片夹、伞形罩、塑料薄膜、安全网包围巢树杆”的天敌防御研制观察方案,于1994年全面推向低海拔各巢区推广应用,蛇等天敌得到有效防御,朱鹮繁殖成功率由1993年危害后的10.7%提高到1994年防御措施采取后的80%。
    28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青年团队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好鹦哥岭的热带雨林,有利于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保护区周边有7个乡镇,社区人口18000多人,多为黎族和苗族。如何让当地民众转变“放火烧山种稻子,拿起猎枪打猴子,砍下大树换票子”的生活方式,是鹦哥岭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

    鹦哥岭团队联合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开展了广泛的环境教育、生态农业示范等工作。他们把积极的团队、灵活的机制、参与式的社区作为保护管理核心,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鹦哥岭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如今,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管护队伍的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鹦哥岭已经成为海南省林业系统一面旗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2012年以来,团队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海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9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塞罕坝,风沙蔽日,草木稀疏。1962年,林业部决定在这里建立直属国营林场,随即从全国18个省(市)调集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工人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建设大军,拉开了创业大幕。这里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于一身。塞罕坝创业者们在年均积雪7个月、一年有120天零下20℃以下的恶劣气候环境下,不断改进技术设备,逐一攻克育苗、机械造林和人工造林各个技术难关,同时战胜了57万亩的“雨凇”灾害、12万亩的特大旱灾,终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从1962年至1982年的建场前二十年,塞罕坝人在这片沙地荒原上共造林96万亩,总计3.2亿余株。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1.4%提高到了80%,每年涵养水源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30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立于1980年,1983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研究中心主要围绕大熊猫的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的饲养、繁育、疾病防治、生态、生理生化、内分泌、遗传以及野化放归等领域的研究,实现长期保存该物种的目的。

    在多年的科研攻关过程中,研究中心全面攻克了长期制约圈养大熊猫繁育中“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及“育幼成活难”三大世界性难关,实现了圈养大熊猫种群的自我持续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也一直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整合科研技术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国内间的科研合作。在圈养大熊猫种群实现自我维持的前提下,在多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提高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提高大熊猫育幼成活率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多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野生动物保护类奖项。中心还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学术专著和400多篇科研论文。

        他们的岗位很平凡,却做出了太多的不平凡;他们的工种很简单,却创造了无数的“不简单”。这30名入围者是从全国各地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岗位上发现和推荐出来的。经专家进一步评议,他们当中将产生10名“2014中国生态英雄”。以下是他们的主要事迹。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