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马常利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160余件油画和素描作品,让人感悟到其中的诗境。
马常利在长期从事艺术教育的同时,亦坚持“写生”“创作”的绘画观念,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尤以抒情性的风景画见长。他体会到风景画是“无言的诗”,是画家的“心灵之歌”,而绘画就是在描述自己内心中的“诗境”。马常利自20世纪60年代起远赴新疆、青海、西藏和大庆油田,后又深入太行山腹地,并在北京郊区、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地写生创作。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他又多次到南方写生,并流连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东南亚景色,创作了诸多不同风格类型的油画作品。
马常利的代表作包括《幸福之路》《高原青春》《转战太行》等20余件的集中呈现,让人感受到他信奉深入生活、用眼睛去观看和体验的创作方法。这些带有宏大历史叙事意味的主题创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时代印迹。而马常利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40余件油画风景创作,可以让人看出其深谙中国传统画学思想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马常利主张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多是用可感的知识和经验去塑造美的“意境”。他认为这些创作更多是启发于一种未有的“灵感闪现”,不拘泥于眼睛的观看而更要依赖于想象力。
马常利为风景绘画创作时的油彩写生作品在很大层面上都延续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创作观念,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表现力,但他更多使用了一种略显沉郁的灰的色彩调性。他不追求细节的勾描而追求整体的把控,呈现出既单纯而又充满视觉层次感的画面。
展览还展出了马常利临摹敦煌壁画与速写稿40余件。这成为他收集素材的有效辅助方式。尽管他临摹彩色壁画的时间不长、作品也不多,但那些褪去火气的色彩显现出来的古雅和浓重,对他极具感召力。尤其是壁画里粗犷的线条表现力和单纯而细腻的色彩质感,都与马常利后来的创作之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对于今天的中国油画,在吸收了更多西方流派的语言后变得更为繁多冗杂,我们似乎更应该站在整个中国油画史的立场发现真实情感的注入与中国传统写意式抒情的失缺。在马常利的油画中我们也许更应该反观当下画坛,他朴实含蓄的笔触下延承着对于诗意和神韵的表达。他真诚面对生活,艺术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自己的情与意,构建出别样的绘画诗境。”
【作者简介】
马常利,1931年生于河北省山海关,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6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读研究生,1963年留校,于油画系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系主任、代理系主任等职;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