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科学重建芦山新模式

    防震减灾“软硬兼施”

    作者:本报记者 陈恒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雷建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9日 03版)

        在“光明日报读者爱心小学”四川芦山县隆兴中心校四年级1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每个课桌旁边都挂着一个可以折叠的头盔。校长王智强向记者介绍说,头盔是由一家科技企业捐赠的。“头盔里有GPS芯片,可以定位到学生的位置。”

        芦山县隆兴中心校位于芦山县龙门乡,由于地处震中,教室受损严重。震后,学校建起了灾区第一所“帐篷学校”。如今的隆兴中心校,地震中受损的教室已于2013年底全部维修加固并投入使用。学校还新修了幼儿园和科技馆,运动场也修葺一新。

        学校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跨进隆兴中心校大门,一块镌刻“感恩”二字的石碑映入眼帘。看到两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孩子们通过作文、书信、主题班会等表达感恩之情。最近,该校被命名为雅安市感恩教育基地。

        2012年8月18日和“4·20”地震时泥石流造成的破坏,让宝兴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汪宇记忆犹新。

        沿河而上,冷木沟正处宝兴县城上游。一旦发生泥石流,宝兴县城首当其冲。汪宇说,冷木沟泥石流是芦山地震重灾区危害最大、灾害特征最具典型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该沟存在近680万方的固体物源量,威胁宝兴县城及县城1.5万余人的生命安全。

        震后的2013年4月至6月,当地政府对冷木沟实施了应急治理。随后,冷木沟综合治理工程被纳入《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总投资约1.75亿元,按100年一遇标准设计,确保100年一遇泥石流不对县城居民区构成直接威胁。

        “工程于2013年12月进场,目前已全部完成综合治理工程,不仅可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县城的直接威胁,更能为居住在沟口的群众赢得超过20分钟的安全转移时间。”汪宇说。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雅安市坚持把地灾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抓实、抓快,235个地灾治理工程、387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107处受损修复工程已率先在2014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

        同时,雅安市完善6级群测群防体系,建立隐患点、治理工程、避险搬迁“三本台账”。完善地质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发布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组织19支队伍320人的抢险应急力量,建成应急避险场所71处。2014年主汛期,他们共转移安置群众16402人次、成功避险42起,实现安全度汛和地灾“零伤亡”。

        (本报雅安4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陈恒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雷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