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特别报道

    万隆精神永不过时

    ——访缅甸著名作家吴妙杜

    作者:本报记者 汤先营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9日 05版)
    图为吴妙杜先生,后为他1958年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的照片。本报记者 汤先营摄

        走进缅甸著名作家吴妙杜先生的家,仿佛进入了书的海洋。家里的4个房间被吴妙杜开辟成私人图书馆,书籍被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其中不乏介绍中国的书籍杂志。在这个图书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一张他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老照片。那是1958年,年仅27岁的吴妙杜作为缅甸作家首次受邀访华,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吴妙杜如今已84岁高龄,谈起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与周恩来总理,他仍充满感情。他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缅甸获得独立不久,主要目标是重建国家和追求政治上的独立。然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冷战对峙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1954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缅甸总理吴努、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联合倡导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同年,由印尼提议,并获得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支持,决定召开一届仅有亚非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1955年4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亚非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了首届亚非会议,即著名的万隆会议。吴妙杜笑着说,万隆会议的召开并不符合某些超级大国的利益,周恩来总理为了躲避帝国主义的暗杀,曾取道缅甸仰光,先同缅甸领导人会晤,再前往印尼参会。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意义非凡,这是亚非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首次传递出“亚非声音”。

        吴妙杜认为,万隆会议制定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在他看来,万隆会议形成的“独立、和平、友好与合作”的万隆精神是伟大创举,时至今日,并不过时,仍具有指导意义。

        他说,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看到中国正竭尽全力与其他国家合作,向别国开放市场。然而,某些超级大国却残留冷战思维,试图挑拨拉拢一些国家,来阻遏中国的发展,削弱中国的影响力。这样的图谋不会得逞,因为其他国家会越来越明白,中国的崛起不是搞霸权主义,而是对别国有益。

        吴妙杜说,缅甸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缅甸曾多次得到中国的有力支持。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中,缅甸与中国通力合作,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60年后的今天,缅甸赞成中国在促进亚非合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因为中国的强大对世界的权力平衡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从事写作达70年之久的吴妙杜是一位功勋作家,曾得到多位缅国家领导人授予的荣誉证书。人到晚年,他仍笔耕不辍,写了不少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文章。老人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自从1993年后,他就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仅仅从电视上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他希望能够再次访华,将所见所闻写成文章,介绍给缅甸读者,让缅甸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本报仰光4月18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汤先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