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中美文化论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宪法中心”大厦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培育合作:通过人文研究和创新架构文化桥梁”,分议题为“学术互译”“大数据与人文研究”和“在线教育”。来自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社科院等中美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的20多位学者和专业人士出席了此次论坛。
“中美文化论坛”是由中国文化部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根据双方签署的《关于鼓励人文学科学术性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精神而展开的合作项目,旨在通过促进人文学科领域思想交流,增进两国文化思想界、学术界和人民间相互了解。自2008年起,该论坛每两年轮流在对方国家举办一次,目前已举办过三次。莫言、史景迁(乔纳森·斯宾塞)等中美知名学者、文化界人士都曾出席过“中美文化论坛”。
在今年的“中美文化论坛”上,中美双方社科研究单位、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网易公开课等机构的与会代表,围绕本次论坛的三个分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交流彼此在上述领域的实践经验,探讨双方未来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行性。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致辞中说,在数字和新媒体时代,“中美文化论坛”为中美双方在加强大数据、在线教育、学术互译等领域的双边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其间,中国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还应邀出席了由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联合举办的“美中文化对话和中国当今人文研究”学术讲座交流会。
此次论坛上,中美双方的与会代表就双边文化交流议题发表了看法。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的卡威尔讲座教授包弼德(彼得·博尔)表示,哈佛大学的在线公开课“中国课”(CHINA X)非常受欢迎。据悉,这是一门融合了中国文化和西方视角、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课程。哈佛教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3D建模等先进技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历史,让其他国家的学生了解中国,也让中国学生看到了西方学者研究历史的方法。包弼德介绍说,为期一年半的哈佛大学的“中国课”迄今吸引了5万名学员,目前有来自全世界17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上这门课。他告诉记者,“中国课”在哈佛颇受追捧,是因为当今一代美国年轻人愿意为自己的未来思考。中国历史上涌现了如此众多的思想流派,他们认为也许某一天,某些思想价值会有助他们的人生。中国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也在论坛上表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特别渴望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他呼吁美国同行积极翻译一些当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著作,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
(本报华盛顿4月13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