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春晓,催醒了龙西湖上的杨柳;滋润的春风,染绿了幸福园的憧憬。
在老书记吴仁宝逝世两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发现他的影响仍无处不在。
3月16日,由华西村艺术团排练的音乐舞蹈剧《老书记》在无锡地区巡演30多场后,又回到了它的首演地——华西村,在民族宫里连演三场。一千多人,座无虚席,很多村民流着眼泪看完演出。老书记发展为民,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精神,以这样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散发开来。
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告诉记者,沿着老书记走过的路,他们立志把华西打造成一个以“美丽的华西村更美丽,幸福的华西人更幸福”为核心的“百年老店”。
创新求变,引领产业“体力转脑力”
“新常态首先要有新理念,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情,而要用新思维应对新变化。”吴协恩说,过去华西的发展,主要是如何紧跟中央政策结合实际的问题,所以是自上而下地推动。今后华西的创新,更多的将是自下而上地产生,因为绝大多数的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社会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就会生发出新的需求而减少另一部分过时的需求,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航向甚至是有预见性地引导市场,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华西村一路飞速持续发展,正合此道。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2014年的华西,那就是“变”:思路变清,做法变活,能力变强。刚在重庆办农贸市场,一转身又到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在海上昨天还是做运输,今天又开始进入远洋捕鱼领域。
早在2003年,华西就开始制定并完善全面加快发展转型的规划,开启了由传统产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征程。多年来,华西以“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为举措,成功拓展了旅游服务、金融投资、远洋海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2014年,华西取得了不俗成绩,完成可用资金26.59亿元,上缴税金9.8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2%和12.19%;老百姓人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传统产业与三产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实现“四六开”。
制度应变,与时俱进稳定发展之基
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的是一种机制的运转。注重组织建设和制度与时俱进,是打造百年华西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华西发展史上,有两个重大事项,一是在建立“大华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色“三制”——体制、机制、建制(班子);二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果断推出的特色“转型”。如今的华西,正从“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不仅要“口袋脑袋双富有”,还要“脑袋比口袋更富有”。
华西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发展,得益于华西在发展中形成和完善的科学体制机制。华西对村民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华西人人有工作,人人拿工资,退休有退休金,个人与集体的所得两不偏,生产积累与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两不失调。同时,集体福利份额不断增加,村民既有固定补贴,又有动态关照。
从深化“党员联户”到民主测评考核,从修改《村规民约》到健全各项制度,从完善村民休假到筹划村民健身中心……近年来,华西村发展的理念一直在“变”,最直接的是引才方面,从“合适的人要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要换辆车”到“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
传承不变,信仰融入“百年老店”之魂
“要把华西真正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最核心的就是文化,把华西的文化传承给新一代的华西人。”吴协恩告诉记者,老书记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为华西人留下了物质的高楼大厦,而在于他留下了思想的高楼大厦。“老书记身上最值得传承的,就是他留下的思想精神。”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华西开展了“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立意“爱党”,落脚“爱自己”,如同将个人收入入股集体,把大爱与小爱绑到了一起,小爱不再狭隘了,与大爱组成“共爱”。这样的教育,让群众心悦诚服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华西的干部是被老书记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吴协恩说,每逢春节,老书记都要带领全家人上台向村民作廉政承诺;每逢发展关键时刻,老书记都带领华西干部,从南京雨花台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宣誓立志,真正把人民利益铭刻在每个干部心上。他坚定的信仰,潜移默化影响着华西的干部。
吴协恩表示,只有让年轻人感同身受,他们才能更爱华西,更珍惜华西发展的今天。每年,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回来后,华西安排给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一线车间接受锻炼,让他们从辛苦中感受责任。去年夏天,32名华西村的年轻人被派到贵州穿洞村接受锻炼,和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爱村教育;到了冬天,又有一批年轻人被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培训了整整半个月,学习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信仰有高度、发展有宽度、为民有力度、包容有气度的“百年老店”正在路上。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