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9日 星期四

    目前,医疗类手机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关产业也蓬勃发展。专家表示,医生可以借助智能终端实现对病情信息的连续和准确监测——

    移动医疗能否 打通医患“方便之门”

    作者: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9日 06版)
    CFP

        在日前举行的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三星公司发布多款手机App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启动“三星智能健康生态系统”。“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移动医疗“添了一把火”。

     

        2014年成为“移动医疗元年”。医疗类手机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入驻,医疗设备商陆续推出移动医疗终端。易观国际数据显示,移动医疗市场将从2014年的30.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00亿元。

     

        在移动互联网大佬纷纷攻城略地的同时,移动医疗究竟能否为医生和患者打通“方便之门”?

     

    手机App更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54岁的河南农民王女士终于学会了打字。她学打字不是为了上网聊天,而是为了用一款叫“好大夫在线”的App。连线后,她能向最知名的专家咨询自己的病情。

     

        而在北京,耳鼻喉专家刘树春教授从北京中医医院下班之后,开始在网上在线回复一些患者的咨询。一名在重庆西南医院检查的咽喉炎患者上传了自己的检查结果,并描述了病情。刘树春看后认真地给出了诊治建议。

     

        这是“互联网+医疗”最简单的呈现。一项数据显示,“好大夫在线”注册的医生已经超过27万人,在上面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知名医生。在类似的医疗App上,挂号、预约、咨询等多种功能都可以实现。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吕树铮在分析移动医疗时认为,移动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平不同区域间的“医疗鸿沟”。“目前医疗资源倾向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尤其一些专科医院人满为患。有些问题通过移动医疗能解决,而且也能得到一些知名专家的解答,这对病人是一种福利,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吕树铮表示。

     

    智能终端拓展移动医疗模式

     

        手机端的App只是最简单的移动医疗模式,如果配上各种智能终端,其视野将大大扩展。

     

        在3月举行的2015苹果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多款全新医疗应用同步推出。在苹果的医疗机构团队中,参与了针对帕金森症患者的mPower应用研发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赫然在列。

     

        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陈彪看来,帕金森患者的语言、震颤、动作和走路慢等情况,适合通过App进行监测。“智能终端的意义在于,医生可以借此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对病情信息的连续和准确监测。”陈彪说。

     

        如果觉得仅是记录动作的设备过于小儿科,那么随着一系列医疗器械制造商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移动终端将变得更加智能和专业化。

     

        3月20日,医疗设备制造商“乐普医疗”发布了一款可在家使用的NT-proBNP(占心衰评估指标的60%权重)测试装备,配合手机App,患者在家中就可以自行检测,拿出结果可以在线问医生,不用频繁往医院跑。

     

        “移动医疗加上可穿戴式的医疗设备,这是我们未来医学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高润霖说,一些穿戴式的医疗设备和App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流动医院。这个产业会非常大,而且对病人非常有益。

     

    移动医疗与线下医疗相辅相成

     

        互联网释放了更多医生的能量,便捷了病人问诊,看似一举两得,但有人也质疑“网上咨询时病人主诉病史可能避重就轻”,或者“不少山寨医生在其中鱼目混珠”。

     

        不得不承认,目前移动医疗诊疗服务大多局限在咨询层面,鲜有涉及核心医疗行为。移动平台虽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仍只是一个补充。

     

        在专业人士看来,移动医疗并非是要取代线下医疗。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史其新分析认为,对于一些急性疾病,患者会第一时间去医院,从专业角度考虑,慢性病管理是移动医疗最适合的疾病类型。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看来:“从健康到疾病状态,绝对不是一瞬间的事情,是有一定过程的。医院希望借助一些医疗产品和技术如可穿戴的设备、移动的健康监测设备来帮助人们改变健康管理模式,通过持续的健康监测在疾病形成之前就能及早预防和预警。”

     

        “移动医疗和线下医疗是空军和地面部队的关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以心脏康复的三个阶段为例解释说,第一阶段是在医院,现在术后两天就得出院。关键是第二阶段,这段时间是三个月到一年时间,患者要回医院很多次,移动医疗手段可以把处方个性化做到最好。在这个基础上,病人回家以后,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找到他最需要的服务。“移动医疗不是开发一个App就完了,一定是有线下团队,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胡大一表示。

     

        “对于未来的医疗模式,医生的作用不是在移动平台上看病,而是基于线下诊疗已对患者病情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在线的动态病情监测和远程及时管理,实现在移动平台上为患者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在陈彪看来,移动平台的意义在于医生可以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动态管理疾病和病人,实现医疗服务的公平和便利,提高诊疗效率。(本报记者 陈 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