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

    油菜花在雨中倾诉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徐虹雨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5日 04版)
    沈昌健在父亲沈克泉的坟前祭扫。郭红松绘

        4月2日,雨。湖南省临澧县柏枝乡杨桥村杂交油菜基地,油菜已开始结荚,满枝满枝都是荚果。沈昌健要做一件每年清明节必做的事——向父亲汇报。父亲沈克泉就长眠在屋后那片山坡上。

        11时许,沈昌健和妻子朱春贵、老师沈文祥三人撑伞来到坟前。

        坟,一个简易的土堆,没有碑。

        为了研究油菜,父子俩曾负债累累。沈昌健的岳父母将自己的棺材板卖掉,换成钱支持科研。沈克泉去世时,家里连立碑的钱都没有。“等油菜事业做成功后,我一定要给父亲立一块好碑。”沈昌健暗下决心。

        “爸,我来看你了。”沈昌健夫妇在坟前深深鞠躬,将彩色的经幡插在坟头。

        雨越下越大,伞都遮挡不住,三人的衣服很快被淋湿。

        父亲沈克泉曾是一个养蜂人,1978年,原本只是想找一种新品种来延长花期方便养蜂,却不知不觉走上研究高产杂交油菜的漫漫征程。沈克泉在田里操劳过度不幸染上疾病,2009年12月8日,弥留之际的沈克泉把家人叫到床前,希望将他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让他日夜守护那些油菜,并希望沈昌健将研究继续下去。

        “父亲是带着遗憾走的。”这成了沈昌健心里永远的痛,也成了他坚持的动力。今年,沈昌健将油菜示范基地从临澧烽火乡全部转移到了家门口的杨桥村。乡政府出面做工作,把杨桥村其他农户不种的田都免费提供给沈昌健做科研。70多家农户都积极支持。作为回报,沈昌健免费为农户提供育种技术,并支付工资请村民到他的油菜地做人工授粉等农活。

        油菜一片接一片,将一座座小山岗染黄、涂绿。

        临澧县气象局还在沈家的油菜田里设置了小型气象监控站,密切监控油菜基地的地面温度、湿度等数据,并随时提供个性化短信提醒服务。4月1日,沈昌健就收到短信,被告知当晚有大风大雨,提醒及时做好油菜的防护措施。

        “老沈,你放心,我答应你的,要帮助你们把油菜事业搞好。如今,情况越来越好了。”沈文祥一边鞠躬一边报喜。沈文祥曾在临澧县科协工作,从最初的怀疑到扶持,沈文祥不仅帮助沈克泉为“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申请到国家专利,并答应继续支持沈昌健完成未尽的杂交油菜育种事业。

        2013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推出《听油菜花开的声音》系列报道,讲述沈家父子30多年科研之路的艰辛与坚守。外界的质疑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各方的支持。沈昌健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逐渐得到保障,省市油菜专家组成科研队伍,协助他们攻克技术难关。常德市委书记王群还将市农业、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带到油菜基地,现场办公,解决沈昌健的困难。沈家父子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通往沈家父子油菜地的村道,也由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

        沈家父子培育出来的杂交油菜,株高可以达到近两米,分枝多,大的要两三人合抱才能抱拢。沈昌健曾数了数,粗壮的一株有大大小小117个分枝,荚果达7800多个。今年开春,常德本土的油菜专家来到沈昌健的油菜基地,看见一株株油菜花儿开得满枝满桠,便担心待到油菜成熟时,荚果太多易倒秆,不等油菜真正成熟就会烂在地里。

        3月底,油菜开始结荚,缀满果荚的油菜谦虚地低垂着头。沈昌健随意挑选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油菜,使劲地摇晃主秆,看它能经受多大的力。实验好几次,粗壮的主秆都能稳住,并没有倒秆。

        4月1日晚,狂风大作,家门口的一株大柚子树被刮得左右摇晃,沈昌健担心油菜会倒秆。第二天大清早,冒雨跑到田里一看,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爸,你看见坡下的油菜了吗?长得好着呢!”坟前,无人撒种的枫树已经自然成林。透过枫叶林,坡下大片大片黄的、绿的油菜,清晰可见。

        “爸,今年清明,沈玲不回来看你了,她在广东。沈艳也要读书,不能回来。你放心,她们俩都蛮好。沈艳还要接你的班呢,帮家里研究杂交油菜。”沈昌健理了理坟头的经幡,轻言细语。

        2014年,大女儿沈玲大学毕业前往广东当上了教师。小女儿沈艳从卫校毕业,在珠海做护士。

        今年春节,两个女儿返家。沈昌健说出心事,希望她们中能有一个来接班。

        “我来!”沈艳回答。她放弃了工作,听从沈文祥的建议,走进高校,从零开始,全面系统学习两年油菜育种专业知识。

        “爸,我们的油菜越来越有希望了!”沈昌健擦了擦雨水和泪水,笑了。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徐虹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