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2日 星期四

    绿潮涌动武清

    ——天津市武清区“环境立区”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许会松 张巳初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2日 04版)

        乘坐京津城际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20分钟后浓浓的绿色扑面而来。“没想到,武清的绿化这么好!”初来武清的游客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环境立区”是武清区的发展理念。2013年打造“美丽天津”的“一号工程”启动之后,该区大刀阔斧地开展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绿化美化“四清一绿”行动,依法铁腕治理环境违法行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生态武清”的城市品牌叫响了。

     

    “绿”是发展方向

     

        从去年冬天开始,武清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让城乡都“绿起来”。武清区累计投入20亿元,造林7.3万亩、植树440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10万平方米,治理改造11条总长90公里的河渠系统。

     

        “真金白银”投进去,绿化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值不值?武清人的回答是“绿色发展是方向,早起步早受益”。精明的武清人算的是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

     

        着眼于绿色发展,武清一边优化生态环境,一边强力推进节能减排。2014年,全区关停整治污染企业568家,整治工业渗坑、排污口门、规模化养殖场等污染源474处,治理堆场料场、建筑工地、私搭乱建等脏乱点位700多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PM2.5年均值实现双下降。

     

        近年来,武清对所有的入区企业进行严格筛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律不允许进入的“一票否决”制,成为武清招商引资不可触碰的一条红线。把生态建设融入发展全过程,不仅没有使武清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降下来,反而吸引了众多大项目、好项目在这里落户,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在来此兴业的客商眼里,正是这方净土为武清增添了“绿色资本”。武清全年引资到位资金540亿元,新引进超亿元大项目80余个、首都高端产业项目1057个,新增市场主体1.5万家。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是对武清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最好奖赏。

     

    “绿”是民心所向

     

        近日,天津市首条自行车健康绿道在武清投入运营,长22公里、宽2.6米的绿道上,每天都能看到众多自行车爱好者的矫健身影。22个驻车站点能为骑行者提供自行车租还服务,市民出行、旅游、休闲、健身更加便利。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发展好一点。”武清怀着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将生态建设作为地区发展的头等大事。而百姓眼中的“好”更在于民居周边环境的明显改善。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大孟庄镇寺各庄村,只见街道里巷处处洁净、家家庭院难见垃圾。温暖的阳光下,男女老少在休闲广场上,聊天、健身、游戏……笑声不绝于耳,一派田园牧歌般的景致。

     

        有绿化领域“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被武清的宜人风光所吸引,将于今年8月在这里举行。按照“一轴、三环、九区、十八景”布局精心打造的绿博园正在抓紧建设,在中西合璧、时代新风、民俗风情、江南秀色、古韵雄风、写意山水等6大主题展区内,全国各地的绿化成果将在这里集中展示。

     

        如今,生态环境已成为武清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潜力。武清正在用生态的底色,描绘奋发有为的绿色空间,营造跨越式发展的绿色天地,奏响着一曲宜居宜业的绿色发展乐章。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许会松 张巳初)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