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徜徉在成都街巷,古老地名串起从先秦到当代的历史风物、人物典故——

    成都街巷的历史文化记忆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雷建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1日 09版)
    改造后的井巷子。本报通讯员 雷建摄
    游客在宽窄巷子仿古墙边观赏。本报通讯员 雷建摄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12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用这样的诗句留下成都的温润记忆,也让成都诸如百花潭、草堂等历史文化韵味十足的地名传承至今。

     

        徜徉在成都街巷,古老地名串起从先秦到当代的历史风物、人物典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成都为“中国最秀丽雅致的城市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成都如同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高速的城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那些留存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如何保护和传承,一直困扰着成都前行。成都通过制定严格的地名管理规范并探索精细化管理手段,希望将历史文化特色永续延展。

     

    温情的地名

     

    ——成都不变的包容特质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包容性最强的,这一点完整地反映在地名中。”对于民俗学者袁庭栋而言,对成都地名的研究耗费了他数十年的精力。

     

        他介绍,成都老城区中明代以前留存下来的地名已经较少,较多的街巷沿用着清代命名的地名。这些街巷,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精彩故事。

     

        在成都,有条街叫东城根街,此前还有一条街叫西城根街。城根,为何以这样的方式命名?因为清代成都建满城,命名者将北京的命名方式带到了这里,用以表明这两条街道与满城的位置关系。袁庭栋考证,“这在南方城市中仅此一例。”

     

        成都有一条小街叫小淖坝。“淖”字来源于北方的蒙古语,也就是水泽之地。“南方城市街道中用‘淖’字的也仅此一例,这充分体现了成都文化的包容性。”

     

        袁庭栋说,成都从古至今至少有5次大规模移民,特别是明末清初,多地的移民汹涌入川,铸就了成都人特有的包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成都过去有20多条街道以会馆命名,这些会馆,都是清一色的移民会馆,如至今犹存的陕西街、燕鲁公所街、江南馆街等。

     

        时至今日,成都地名里以河、桥、庙等命名的街道比比皆是,红牌楼、红照壁、九眼桥、青石桥、洗面桥、顺河街、小关庙、衣冠庙……这些地名,复原着古老成都的地理信息,讲述着成都2300多年的建设进程。

     

        《成都通史》作者之一、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认为,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充分展现在地名中间,细数成都的地名,就是在阅读这座城市的历史,感受历史中的无限风光。

     

    无处安放的乡愁

     

    ——地名里的尴尬

     

        成都有多少条街?清末,古老成都有438条街,113条小巷。而今,成都常住人口超过千万,有4500多条街道,每年新建成的街道超过百条。古老的500多条街名也有不少在“城市改造”的名义下被消失遗忘。

     

        袁庭栋对20世纪50年代末成都老城的破坏记忆犹新。当年,一句“拆城墙是进步,不拆是落后”的指示,一下子改变了成都老城区的格局:成都的皇城被拆除,修建展览馆;填城内的金河、御河修建防空洞,成都河汊纵横的城市格局被改变;拆除规模宏大的昭觉寺建动物园。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中,不少街道、地名乃至建筑自然湮没在一片喧嚣中。

     

        与全国众多城市一样,成都也曾在过去的地名管理中,经历过地名管理工作滞后、建筑物和道路命名规范缺失、管理缺乏力度等尴尬。

     

        过去,成都在群众中曾流传过人民南路南延线、沙西线、IT大道等称谓。其实,这些都是工程名,而后来对应的正式名称天府大道、西华大道、西源大道等都彰显成都的历史韵味。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根源在于过去地名命名政出多门,公园命名归园林部门管,道路归交通部门管,水库、河道命名则交给了水利部门……特别是大部分市政道路在开始建设的时候,业主方往往有工程名,施工方有建设名,而当地群众则为其取了“阿朱”“阿狗”的小名,建成后由各区县民政部门正式申报名字时,命名滞后、道路工程名滥用、一路多名的问题尤为突出。

     

        在成都,名字相近的“孪生”地名也经常被群众吐槽。如蜀汉路与蜀汉街,一字之差却相距好几公里。有成都市民整理出“孪生”地名手册,位于不同区域的青龙街、青龙正街、青龙横街、青龙路令人眼花缭乱;槐树街、槐树店路、干槐树街、三槐树街相距甚远;光华街、新光华街、光华村街令人不知所措……

     

        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是由于过去命名缺乏长远规划,区域之间命名不统一,多头管理,没有考虑如何方便群众所致。

     

    大城市细管理

     

    ——地名规划编制法定化

     

        “现在就是要按照大城市、细管理的理念规范地名管理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地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成都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潘弘介绍。

     

        2013年,成都市理顺地名管理体制,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参与的规范地名协调小组,并在2014年通过成都市人大制定颁行《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地名规划编制实现法定化,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

     

        潘弘介绍,新的管理条例对地名的命名程序做了明确规定,明确对成都地名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将地名的命名前置,民政部门提前介入项目规划建设的环节开展命名。新条例理顺了地名管理体制,所有的命名均归口到民政部门,而地名标志标牌的设置则统一到公安部门。新条例还特别规定了对历史地名的定义、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及历史地名保护原则,成都历史现状及文化特色得到了尊重。

     

        为了让成都地名管理更接地气,成都市民政部门建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31名专家团队,专家团队对拟命名对象进行严格的论证。论证后的结果还要向公众公示、征求社会意见。去年,成都市民政部门先后收到市民1000多条意见建议。群众的参与,有效避免了出现一地多名、重名、同音等现象发生。

     

        潘弘说,成都市的地名总体命名规划正在进行评审,有望在5月完成,“今后的成都地名将充满诗意与文化韵味,也会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雷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