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在上海举办,许多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上海这个冬季月均低温零度以上、终年难见一场积雪的南方城市,为何会与冰雪结缘?
不仅如此,2011年起,上海曾连续三次举办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2012年,承办了索契冬奥会冰球资格赛;2012年成功举办了短道速滑世锦赛。国际滑联主席辛匡塔还于近日透露,2016年或将在上海举办队列滑国际赛事。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滑冰协会提出了“北冰南展”的构想,但一路挫折不断。近年来,上海却频频“触冰”,这是否说明冰雪运动的种子已在南方的土地上生根?
传统、气候、人才制约——“北冰”一度难展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不是冰雪运动传统国家。”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于近日表示,中国人从事冰雪运动由来已久。
“距今一万年前左右,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岩画上,出现了人类最早的滑雪狩猎形象”,这是世界上第一幅记录人类冰雪活动的作品,花滑世锦赛开幕式上,一段中国冰雪运动的历史画卷让观众了解到中国的冰雪故事。
然而,中国冰雪故事却多发生在北方。上海花滑世锦赛中,中国有11名队员参赛,全部为北方人。北方,尤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东三省从自然气候上看更适宜开展冬季项目,曾有许多人戏称“冬季运动不过山海关”。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滑冰协会提出了“北冰南展”的构想:“希望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通过建造冰场及专业的滑冰队伍,来实现南北方冰上运动的共同发展。”就这样,冰雪运动越过山海关,跨过秦岭淮河线,试图在南方大地找到生机。
“但南方城市缺乏师资队伍及后备人才,北冰南展一度水土不服。”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任洪国说。
2009年,成立6年的江苏短道速滑队突然宣布解散,这支专业队曾被称为“北冰南展”计划的典范,队伍的解散令“北冰南展”遭遇重创。
“20多年过去后,现实情况同当年相比并没有改观,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当时有媒体刊文指出,“北冰南展”停滞不前。
经济发展、群众需求——“北冰南展”出现拐点
在冰上专业队黯然谢幕的同时,群众冰雪运动却在悄然兴起,上海与冰雪结缘。
9岁的上海小冰童肖语瑶从五岁起开始练习滑冰,“是我自己主动要学的,当作业余爱好,在运动的同时还能学跳舞。”近日的花滑世锦赛上,有150名小冰童参与表演,她们中大部分是上海本地的小学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上运动逐渐走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室内,这大大削减了南方因气候因素带来的阻碍。”上海滑冰协会副会长陈洮说,目前,在上海这个南方城市,已经拥有两片常年冻冰的标准室内冰场,七片常年冻冰的非标准室内商业冰场。
薛荣其是此次花滑世锦赛的制冰师,他是上海首批系统学习专业制冰技术的人之一。2011年,依托“北冰南展”战略,上海东方体育中心邀请北京首都体育馆的几位专业制冰师来到上海进行制冰培训。在这之前,上海基本没有专业的制冰师。
“师傅领进门之后就要摸着石头过河。”薛荣其说,上海气温较高,空气又湿润,北方技术在南方生根有难度,为此他们克服了许多难题,例如,设置了空调、除湿机等设备以控制温度、湿度。现在薛荣其也有了几位学徒:“冰场的制冰师已基本由南方人担任,实现了自给自足。”
“南方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一部分国人开始有冰上运动的需求,”陈洮认为,市场需求带动了上海冰上运动的发展。上海已经具备冰雪运动普及的现实条件和民意基础。
市场初兴、人才丰富——“北冰南展”焕发生机
伴随群众运动而来的,是上海冰上体育产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共有5家社会化的冰上俱乐部,吸引了近百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扩大了他们的就业范围。这些俱乐部普遍实现了盈利。
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由中国冬奥会首金得主、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创办。开业不到两年,冰场非节假日时段每日客流量已在150人至200人左右,节假日接待量可达五、六百人。飞扬体育场被称为市场、政府、协会合力的典范。
杨扬认为,应当打开门,把更多的普通人吸引到冰面上来,让国内冰上项目的人口基数变得更大,同时也让这片市场变得更繁荣,“这样一来,无论是普通爱好者还是专业队层面,冰上项目在中国的前景才能变得更好。”
上海频频“触冰”,点燃了“冰迷”的激情,释放了产业的活力,也为冰雪运动专业队伍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根据国务院46号文提出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转变理念,改变传统竞技体育专业队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依托社会俱乐部和校园,着重培育公众兴趣,强化爱好,提高技能,推进本土后备人才培养,使冰上运动的发展成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推手。
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夏希告诉记者,近两年,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滑冰课、冰壶课。“我们都去冰场滑过,在松江大学城,这是一项十分流行的运动。”任洪国认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体教结合的模式为上海提供了许多后备人才。
2012年12月,上海市体育局、教委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三方共建了上海女子冰壶队,这不仅是上海第一支冰上项目运动队,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第一支冰壶队。这支“学生军”代表中国大学生首次参加了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冰壶比赛,开创了非体育专业高校代表国家参加冬季项目国际赛事的先河。
从事专业花样滑冰二十几年的佟健看到了冰上运动的发展也深知其中的不足,退役后创办滑冰俱乐部仍有一些困境,一些投资人认为职业选手并不精通商业化运作,合作并不积极。“目前,大家对冰雪文化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推广。例如,花样滑冰不仅有滑冰技术,其中蕴含了许多冰雪文化,它还是服饰、礼仪、音乐、舞蹈等多要素的集合,要建立起花样滑冰的专业俱乐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冬管中心大众冰雪部部长王春露认为,“不同的冬季项目,有不同的推广路径。花样滑冰和冰球在商业推广方面有先天优势。短道速滑观赏性虽强,但市场培育需要一定时间。高山滑雪普及度高,尤其是单板备受年轻人追捧。相比之下,技巧类项目市场空间较为狭窄。”王春露还提醒,我们申办冬奥的同时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比如日本就出现过冰场大量闲置浪费的先例。(本报上海3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