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的截止日期。目前,亚投行“朋友圈”已扩容至46个国家,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
二战结束以来,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贫穷落后走向发展振兴,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从20世纪末起,人们津津乐道于“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现今,亚洲已经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但是,尽管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话题已经持续十多年了,“亚洲世纪”仍还没有到来,广大亚洲国家尚未完全克服“各自为战”的窘态。实践表明,区域一体化建设往往要从相对容易的经济领域起步,亚洲经济一体化虽成绩不俗,但与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体化程度相比差距甚远。这固然与亚洲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有关,但目前不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难辞其咎。
目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为二战后建立,其最大特点是以欧美为中心的金字塔结构,即主要由美国主导,“七国集团”(俄罗斯后来加入变为“八国集团”)是协调平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负责具体落实。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2008年后召开了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参与的“20国集团(G20)”会议。但实际上,“游戏规则”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美国也拒绝作出调整和改变。
客观来说,二战后亚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但十分明显,这种治理体系越来越跟不上亚洲快速发展的步伐。亚洲要进一步发展,互联互通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一步。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而现有以扶贫为主要任务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均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与之相对,一些高储蓄率的亚洲国家却空有资金,找不到可以融资的渠道。因此,亚洲若要进一步发展,现存的国际经济体系必须改革,必须要有像亚投行这样的开发性银行为亚洲国家服务。亚投行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
对于一个国际机构而言,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才能让参与者放心、信任。亚投行的开放包容不仅体现在,它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补漏”而非“拆台”,还体现在它内部的运行机制上。从亚投行的酝酿到筹备,作为亚投行的第一大股东,中国一直承诺将遵循公开、透明、高效的方式建立一个全新的多边开发机构,一直在努力让亚投行具有合作共赢的机制,而不是沦为某个国家“称霸世界”的工具。
正如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所说:“平等待人,有事好商量,尽量以达成一致的方式决策,而不是靠投票权决定。”在中国的推动下,亚投行将会广泛代表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充分借鉴现有多边发展机构的良好做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初创阶段,为了能够使亚投行如期开张,中国出资额最高能达到50%,但未来如果能够吸引其他大国加入,中国的出资份额会得到稀释。正如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所表示:“亚投行将按域内和域外划分其成员,随着成员国数量的逐步增加,每一个成员的股份比例都会相应下降。所谓中方寻求或放弃一票否决权是一个不成立的命题。”
亚投行十分欢迎域外大国加入,因为他们可以在治理结构、技术支持、规则制定、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帮助。总而言之,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干。这是对“零和思维”说不,这是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超越。
“亚洲好,世界才能好。”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世界看东方。同生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亚洲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亚洲。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一带一路”战略宏图的稳步推进下,亚洲会更好,世界会更好!
【链接】
亚投行是中国首倡的、区域性的、开放的多边开发机构,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随即得到许多亚洲国家的积极响应。2014年年初以来,中方牵头与亚洲域内域外国家进行了广泛沟通,经过多轮多边磋商,各域内意向创始成员国就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达成了共识。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标志着亚投行筹建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2015年3月12日,英国正式向中方提交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随即,法国、德国等国紧随其后加入亚投行。在3月31日终场哨声吹响之前,亚投行创始会员国数量激增。
(本报记者 曹元龙 实习生 汤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