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一个时代理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远。”这是朱永新的信念。在他心中,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
但是,仅有理想是不够的。2002年,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启动;2003年,新教育实验参与学校达到上百个;2004年,新教育实验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如今,它正影响改变着200多万师生。
教室这两个字,是从空间维度来思考的。但加上课程,就不一样了,因为课程是从时间维度思考的。只有拥有卓越的新教育课程的教室,才可能是完美的新教育教室。
在新教育人提出“缔造完美教室”时,许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你们要把原先的班级、班集体,说成一个原本仅仅具有空间概念的教室?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说教室而不是班级,是想强调教室是一个师生的生命在此展开的场。同时我们又不希望这个概念仅仅停留在空间上。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不仅世界得以展开,而且历史得以书写,它是叙事的、时间性的,用新教育人喜欢的词语说,它又是岁月的。
缔造,在字源上有最初创造的含义。我们选择这个词语,是想强调作为教室缔造者之一的教师,可能起着比我们原先认识的更为重要的主体作用。在我们喜欢说学生是目的、是主体的时代里,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个事实:没有人不是目的,不是主体。新教育实验主张,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所说的人,无疑是包括了学生、教师、父母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
关于“完美”二字,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因为很多人认为,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远不如优秀、卓越这样的提法实在。我们认为,这里一方面是为了在我们“开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的表述中显得更对称,另一个方面是提出一个愿景,一个朝向。缔造完美教室是我们追寻的理想,是“虽曰不能,心向往之”的前方。所以,完美教室并不是一个苛刻的衡量当下的标准,而是一个使命,一个愿景,并且在这一表达中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并不想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一些任务,而是想从自身的领悟与梦想开始,创造一个足够美好的事物。
新教育实验所理解的“教室里的课程”,是以课程标准为底线尺度,以卓越标准为上线尺度,综合利用所有可用的教材并将之作一定的有机整合,开发出尽可能卓越的课程,实现教室的完美,促进教室里师生生命的自由舒展与成长。
在当下的学校,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道德教育,往往更多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来实现。过于偏重活动的展示,已经是大部分学校的一种基本做法,它是一种潮流,其实也是一个误区。展示本身没有错,因为生命在本质上,就是在天地之间展示自己。海德格尔把这种展示理解为涌现、真理,我们新教育人则爱说“向着世界开出一朵花来”。
教室这两个字,是从空间维度来思考的。但加上课程,就不一样了,因为课程是从时间维度思考的。只有拥有卓越的新教育课程的教室,才可能是完美的新教育教室。如果没有卓越的课程,教室里的生命之花不可能绽放。新教育的课程站住了,新教育就真正地站立住了;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成了,新教育的大厦就基本建成了。所以,课程,是所有新教育梦想、理念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无论是官方教材,还是校本教材,其本身都可能是不完备的,除非有一个渠道把它们有机地贯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和创造课程,就是重组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资源。教材从本质上是用来教和学的材料,再好的教材本身都不一定保证实现好的课程,但它们总是编者们精心编辑的极好资源。一个有创造性的好老师,就是要依据自己的教室叙事,孩子们的生命阶段,创造一根神奇的线,把生活中的一切华丽碎片编织成更有教育效益的整体。譬如我们知道,谁也不能凭借一本思品教材就能把孩子教好,但是,像儿童课程中的《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等都是极佳的思想品德素材,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就是一个能够把思品课与儿童课程自由地相互编织的课程开发者。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作为一条还有待建设的道路(课程的程,就是路程的意思),课程在新教育实验中同时具备严密的计划性,以及随时修正、突破计划的开放性。没有哪一条道路被简单地指定为新教育的惟一道路,没有哪一种课程实施方案被理解为新教育的惟一课程形态。以共同的理念为背景,以已经实现卓越标准的榜样为鉴,结合自己的历史境域,创造性地在自己的环境中开出一朵花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教育的课程形态。
具体到每一间教室,到每间教室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每一门学科,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课程规划以及实施方案。
新教育教室的课程,在理念和实践的层面上有两个相关的课程子系统:一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以人的全面和谐整体发展为旨归的儿童课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以新教育的视野,重视审视和改造官方教材或者说学科课程,对其进行新的阐释、解读、批判和创造。儿童课程,是针对当前教育的缺失以及生命的无限潜能,开发出一套更人文、更诗意、更整体性的综合课程。在真正的实施中,这两套子课程既相互渗透,又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在强调“浪漫-精确-综合”这一认知的全过程的同时,侧重于中间精确环节的实现,即具体知识的分解与建构;而儿童课程则在强调这同一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兴发感动、生命在场,更强调这三环节中的第一和第三个环节的实现。这样,二者就有了非常有益的补充。我们知道,现行教材最大的缺憾就是过早的精确,以及与生活、生命的疏离感,而儿童课程强调浪漫与综合阶段的兴发感动与生命在场,正好是对这种偏差的有效纠正。
具体到每一间教室,到每间教室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每一门学科,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课程规划以及实施方案。譬如,在一二年级,许多新教育教室语文改革了入学就教工具性的拼音的做法,而直接在学科课程中强调整体认读与精确识字,在儿童课程中,则引进读写绘课程与晨诵课程,阅读量是普通学校的数十倍,而且都是充满意义感的阅读,而不是工具与程序性的阅读训练,这充分符合我们倡导的低段浪漫整体的特点。而在数学上,不少教师引入皮亚杰的实验,引入集合的概念,在识数和加减乘除的开端,就把隐性的数理概念与显性的数学操练结合起来。
再如,在中高年级,晨诵课程中的“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诗词之旅”已经被普遍地认同、接受;而三四年级通过海量阅读实现阅读自动化,以及以人物形象分析和道德主题讨论为主要手段的全班及亲子的整本书阅读,也越来越成为许多教室的常态。这和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高度精确化相映成趣。而在数学上,已经有有识之士在三重境界的指引下,开始追求创造数学、发明数学的新的教学。
除了学科课程之外,许多新教育学校还开发了经济学课程、旅游课程、电影课程、童话剧课程、开学课程和毕业课程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合多个学科的课程。
譬如,浙江萧山的银河小学开发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教育开学课程计划。我们知道,开学第一周,很多孩子会出现紧张、焦虑的入学不适应症。一般学校过早地(几乎就是开学第一天)进入学科教学,或过严地进行“规则教育”,都会令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从而出现畏学情绪。而畏学、恐惧,恰恰是学校教育的最大敌人。雷夫曾经坦诚地说:“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恐惧。”
为此,银河小学的韩婧老师开发了“以儿童课程为核心的小学入学第一周课程”。这个课程试图借助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活动,用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美妙诗歌童谣、有趣的绘本故事以及经典的动画影片润泽他们的心灵,同时用写绘的方式让他们尽情表达所思所想,消除他们对陌生环境的畏惧与恐慌心理,培养孩子爱学、乐学,积极、自信的良好心态,帮助他们顺利迈出求学之路的第一步。
尽管这个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它的创意、思考,显然值得关注和期待。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新教育实验的三个概念或者说三个课程,我们认为,这是值得每间新教育的完美教室一以贯之坚持下去的基本课程。这三个概念或者课程包括:一是被精确编排了的晨诵课程。二是道德人格发展图谱指引下的阶段性的整本书阅读,三是教室里人人成为角色一个都不能少的童话剧。在任何学校,如果能将其落实到教室里,无论三年还是六年,坚持着执行下去,也就成了“课程”。
晨诵课程赋予一间教室每个早晨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黎明,擦亮生命中的每一天。整本书阅读为生命寻找理想的镜像,在不同的人物自居与穿越中,面对种种人生抉择并作出决断、担负责任。童话剧整合各种艺术元素,让孩子们的生命直接与人物同在,把大家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三个课程,正好对应着一间教室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而这些日子不断地积淀下来,也就成了岁月。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在岁月中的过程,这就是课程。所以课程的终点,就是教室里的每一生命,都不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而且通过充沛与丰富,能以开放结实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