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30日 星期一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解读国有林场改革“毕节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30日 05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光明网专题页面

        阳春三月,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国有林场的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杜鹃盛开,每天都有数百名市民来此赏花、野餐、休闲。“今年又要通两条高速公路,到了夏天这里会更热闹。”已经在七星关林场工作13年的周迅军对记者说,以前林场很“恼火”,为了发出微薄的工资,得层层申报去砍几百方树,职工普遍觉得没盼头。可经过8年的林场改革,大家不仅担起了造林护林的职责,更找到了为社会创造生态价值的荣誉感。“这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逼”出来的林场改革

     

        用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高守荣的话来说,国有林场改革是“逼”出来的。毕节市地处乌蒙山连片特贫区,生态恶化和财政困难并存,“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长期困扰这里,特别是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国有林场绝大部分林子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执行木材禁伐、限伐政策,收入大幅下降,有些职工工资甚至只有200多元,吃饭都成了问题,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下降,林场面临绝境,只有改革。

     

        以“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毕节试验区建设为林场改革带来了机遇。“改革是从明确定位开始的。”高守荣告诉记者,2006年毕节把所属国有林场全部明确为生态功能区。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毕节市痛下决心进行改革,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分类指导,妥善安置职工,有效处理债务。到2010年6月,全市12个国有林场全部纳入县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机构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林场发展取得的各项收入纳入同级财政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新的管理体制使林场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职工人均月收入从原来的5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4200元,队伍稳定为国有林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起来的生态经济

     

        “近两年,我们在全国公开招聘了27名本科生,改变了人员结构老化的问题,这些年轻人一下子让林场充满了活力。”七星关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吸引人才关键靠待遇的提高和良好的用人机制。

     

        不仅人来了,钱也来了。2010年以来,毕节全市国有林场积极实施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8.72万亩,获得资金1046.4万元。森林资源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他们还因地制宜、立体开发、适度经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等实体经济。2014年,林场与当地天麻种植专业户、专业合作社和天麻加工公司合作,种植天麻300亩,年产值200余万元。近两年,毕节国有林场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个,引进资金1.03亿元。林场的各项收入上缴后,财政部门再全额返还给林场,60%作为林场发展资金,40%用于工作奖励,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和职工收入提高的双赢。

     

        收入有了保障,大家就能把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上来,森林资源增长潜力进一步释放。截至目前,毕节市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达到61.4万亩,活立木蓄积达230.2万立方米,都比改革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依托国有林场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仅2013年,接待游客就达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

     

    “顺”起来的“毕节模式”

     

        3月26日,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来了一批北京的客人。他们是毕节林业局从中科院地理所请来的专家,为公园做10年规划。“以后我们的国家森林公园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陪同的公园负责人信心满满。

     

        毕节林业人的“底气”来自改革的成功。体制顺了、人心顺了、发展路径也顺了。“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分类经营,改革激励机制、推进招商引资,改革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发展,改革考评制度、推进责任落实,改革机构设置、推进队伍建设的‘五改五推’改革发展经验,促进了林场森林资源增长,激发了林场发展活力,提高了职工收入,增强了林场发展后劲。”高守荣这样总结林场改革的“毕节模式”。

     

        据介绍,今后毕节将探索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管理国有林场,改变目前对资源的低端利用,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以较小面积的合理开发实现较大范围的有效保护。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公益性质,坚持把生态产出放在第一位,建立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保护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