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9日 星期日

    我的画与烧

    作者:肖红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9日 11版)
    秋意(青花瓷) 肖 红
    南国一隅(青花瓷) 肖 红

        前几年的酷暑时节,我应友人之邀,飞赴景德镇到青花瓷窑画青花。在我从事艺术创作和设计的30年里,曾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设计中获得最高奖,设计了中华世纪坛的中华世纪钟,也有多件钧瓷创意设计作品颇受观众好评和收藏者的青睐,而这画青花并烧瓷则是我期待多年的夙愿。

        到景德镇后,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急切地去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从参观品赏历代画师传世作品中,感受到青花瓷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他们是中华民族心灵的闪光、内气的勃发。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图案与绘画,真可以说是“储千里于咫尺,寻万趣于指下”的“瓷质的中国画”。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皆可于青花瓷器上见到,虽然受制于瓷胎、青料、釉料、高温烧制下的表现力,在层次上会较一般书画稍显不足,但每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其绘画风格都会与当时的中国画风格息息相关。前人的青花瓷传世精品,其“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的特质,件件都能让人惊叹、折服和钟爱。对于许多大师穷尽毕生精力也只参透冰山一角的青花瓷艺,我心中充满了敬畏。

        尽管我画青花开笔还算是“上手较快”的,熟悉了“画青花”的基本技巧,也逐渐感悟出在“画青花”时,若要表现出墨分五色的境界、色调深处不呆板的效果,实属不易。好在我多年来都一直秉承着“触类旁通、相得益彰”之训条,常游走于设计、国画、书法、雕塑、陶瓷等姊妹艺术之间,才使得自己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从而使自己在青花的绘制中根据器形去构思内容和章法经营。我以较为简约的构图,较为随意的笔墨,充分利用“水”在笔墨上的浓淡调节,追求“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韵味和适合当今大众的审美趣味。在题材上,我尝试画了花鸟、草虫、果蔬和山水,用心体味着在喷了釉粉的瓶面上走笔洒墨的感觉,琢磨着与宣纸上描绘时的不同,努力让自己在驾驭笔与“墨”时轻松自如。

        在青花瓷窑画青花的6天中,我面对着不同器形的瓶子,执笔描绘时的姿势那叫一个千姿百态,怎么都不舒服,真是难以拿捏呀。而夜晚躺在招待所床上休息时,脑海里一直在琢磨第二天所画作品的题材和构图,有时在心里打打腹稿,有时还起身勾画几笔草图。

        画青花的人,大抵都很期待开窑的那一刻,我这新手的心情更是有些猴急。我最为担心的是我那几件用青花釉里红的方法所画的几个瓶子。记得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中曾经提到“一红抵十青”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好的釉里红作品是能抵上十件青花作品的。开窑时我静立在窑口,心里却充满着忐忑。随着窑门慢慢地打开,一窑雪白的青花瓷映入眼帘,当我看到我的作品都完好时,心里是无限的欣慰。从这一刻,我就爱上了景德镇,迷上了青花瓷。在瓷上画青花,充满着未知的变数与挑战,其中的奥妙,更多的是要使自己与瓷器间心领神会、人瓷相融,方能成就“人”“器”“土”“火”完美结合而凝结出的艺术。

        2013年和2014年,依然是放暑假的酷暑时节,我都去了景德镇的青花瓷窑,在那里挥汗如雨,时而挥毫泼墨,时而精细勾勒。三次画青花的实践,我的画技有了些许提高,在构图与笔墨运用上有了些许的娴熟,但对青花瓷的敬畏却更为入骨。每次画青花的过程,都让我更深一步地懂得了青花瓷艺术的深奥与博大。我感谢景德镇,深爱陶瓷艺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汲取中国千年陶瓷文化艺术的养分,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阅历。

        我的作品能在景德镇这一瓷都圣地画与烧,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青花瓷艺术不但成就了我画青花的梦想,也启迪了我对人生、对艺术的新思考,烧瓷的炉火令我涅槃升华。

        (作者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