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酝酿已久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泓研究员感叹:“期待已久的政策终于来了!”有关人士表示,《意见》的9大方面、30条举措,涉及体制机制的方方面面,都是长期以来大家关注、期待解决的问题,实实在在“说到了点子上”。大家相信,《意见》的出台必将激发出各个创新要素的活力,成为驱动发展车轮最有力的“发动机”。
让实践展示科研成果价值
张泓坦言:“相比其他学科,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性更强,转化相对较快。然而一直以来,成果转化的市场红利我们很难尝到。”这也是一直以来各领域科技工作者反应较为强烈的问题。
《意见》明确,要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说,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张泓说,“这体现了国家坚持人才为先,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先进理念,让创新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这让我们心里觉得热热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对“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这一条感触最深。“科技成果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术导向和科研兴趣。多年来,以论文数量、专利数目和影响因子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太偏向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不能完全体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只有通过重大项目的应用实践,才能完全展示其科研成果价值。”
真正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中科医学检验所、北京中科非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国梅说:“《意见》中涉及企业的条款特别‘接地气’,所指问题切中要害,个个指向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问题。”
天津罗贝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伯清用“热血沸腾”来形容自己看完《意见》的心情。他对“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这部分最为关注。“只有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配成果、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去向,才能适应新常态下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张伯清表示。
激动过后,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些政策能否层层落实,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来实现?朱国梅建议,以行业或协会为单位,建立国家创新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这样,才能多吸收、采纳在企业一线创新人员的意见和想法,切实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
《意见》中多处提到“产业技术联盟”,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焦生杰认为,这是弥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提升整个行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产业技术联盟有利于为企业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推动行业从规模制胜向精品制造的转变。”他说,对工程机械行业而言,这是准确的“把脉”。
破除一切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壁垒
“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很多时候阻碍发展的不是科技,而是政策壁垒,《意见》一系列明确要求,让大家感到振奋。
从天使投资到财税政策,从知识产权保护到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意见》着力破除一切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壁垒,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最优化的政策环境和制度。
成者科技创始人周康说:“我们公司的核心专利,以前只是在争取风险投资时有参考价值。《意见》提出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以后我们就可以尝试拿这些专利去质押融资了。”他说,税收优惠政策、专利保险试点等政策,“对我们这些靠技术创新求发展的中小型企业的创业者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是企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知识产权保护是优化创新环境中最核心的一条”,张伯清期待着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本报记者 杨 舒 袁于飞 詹 媛 金振娅 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