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媒体融合让好内容更抓眼球

    ——央视《中国谜语大会》开启电视节目传播新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4日 09版)
    《中国谜语大会》将传播载体扩展到电视、PC、手机等多个平台终端。资料图片
    《中国谜语大会》视频截图。 资料图片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去年年底以来,电视荧屏上,唱唱跳跳、相亲选秀的节目少了不少,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成为荧屏上的新风景。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再加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文化类节目俨然成为当下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旋律。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大多数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很多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谜语大会》,通过思维创新,首次运用台网互动、媒体融合的方式,成功跨越了好内容与高收视率之间的障碍,开启了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突破:三屏互动吸引近8000万人次互动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媒介时代,电视节目做出好内容不难,如何让好内容吸引观众的眼球才是关键。

     

        “文化类节目的内容通常很难随意改变,要让节目吸引人只能从形式上进行创新。”《中国谜语大会》总导演王立欢说,“《中国谜语大会》从一开始就突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创作思维,我们没打算做一档‘我演你看’的节目,而是希望把节目打造成‘全民参与’的猜谜平台,只要观众愿意参与进来,那节目的传播效果自然会达到。”

     

        为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中国谜语大会》节目组将传播载体扩展到电视、PC(个人电脑)、手机等多个平台终端,并且不同终端之间可以实时互动。

     

        该节目专门开发了供观众猜谜的手机互动页面,除显示谜面和倒计时进度条,还专门提供只在手机上显示的提示线索。观众看选手们猜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自己来猜谜,演播室还有3位嘉宾专门为观众提供猜谜线索、讲解谜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直播过程中,猜谜的大数据首次以图表的形式实时直观地呈现,互动参与人数、地区分布、答题正确率、谜语难易度等数据,随时在直播中展示,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期待度。

     

        在全媒体攻势下,今年元宵节前夕,连续三天晚上,电视上选手们在激烈比拼,电视机前近8000万人次的观众一边用手机同步猜谜,一边上传“全家福猜谜照片”,一边预判获胜队,同一秒摇动手机参与互动的观众高达12万人,掀起了一场全民猜谜的热潮。

     

    启示:媒介融合为传统媒体打开了一扇门

     

        谈起这样的传播效果,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连说“没想到”。在他看来,这是央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台网互动,媒体融合”。

     

        “以前所谓的台网互动,只不过是把台里的节目拿来往网上一挂,网站不过是一个被动的传播平台。”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汪文斌说,“这次央视网在节目策划之初,就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团队全程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制作中。”

     

        媒体融合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技术“炫不炫”。“曾经我们做技术的都处在节目制作的下游位置,只能被动地理解、开发编导们需要的技术。而这次,从《中国谜语大会》创意策划阶段,我们就开始介入,参与到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央视网总工程师宋维君说,“技术人员站位的前移,不仅能够为技术开发预留更多时间,更重要的是,技术人员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节目的理念和各个环节的技术需求,从而让技术呈现不仅好用而且好看好玩。”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把《中国谜语大会》的经验总结为:大屏(电视)拉小屏(手机),小屏(手机)拉观众,观众看大屏(电视)。大屏解决了节目的观赏性问题,而小屏则解决了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问题。“《中国谜语大会》为优质电视节目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模式,也找到了吸引观众回归的新途径。”蒙曼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更把《中国谜语大会》的成功看作是媒介融合时代媒体人传播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在她看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如果能够吸收借鉴这种新的传播思维和传播理念,或许可以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得新生。(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