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

    建设书香社会等不得也急不得

    作者:沈伟鹏 孔新峰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3日 11版)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把读书这件“私人事务”提升为公共关切和社会目标,引起两会代表热议,赢得网上网下点赞。此举极具现实针对性,深蕴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书香”作用更趋成熟的认知。

        近年来经济指标的变动时刻触碰着我们的神经,GDP、CPI等专业词汇为国人耳熟能详。但我们有没有用同样的热情和敏锐,像关心GDP一样关心国家精神文化状态和公民知识素养水平呢?的确,经济指标是硬道理,经济实力是硬实力,看上去实实在在、简单明晰;精神文化却相对抽象、模糊,乃至“迂阔不实”。然而,一个庞大的经济躯体,还需具备强大的制度骨骼和伟大的文化灵魂,才能有尊严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取决于精神力,阅读则是精神力汲取养分的重要途径。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有“铜臭”而无“书香”;阅读自觉程度与数量质量,关乎国民思想,决定国家力量。

        回溯历史,中华文明曾建立起对知识及其载体的敬仰及崇尚,从富庶都会到穷乡僻壤、从钟鼎人家到寻常巷陌,处处见“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楹帖,时时闻“开卷有益”“敬惜字纸”的教诲,间或有“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况。放眼世界,老牌强国和后发新贵莫不将“崇尚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例如,1997年末美国政府掀起“阅读挑战行动”,克林顿在白宫作《美国阅读动员报告》;同年新加坡提出“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TSLN)口号。但是,去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年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而韩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竟分别达到15、24、44和68本!在把“知识”当成主要竞争参照物的当下世界,书香社会建设事关国家人力资源水准与核心竞争力,事关未来国力强弱与民族赓续,已是义之所当、势之所趋。

        建立书香社会,我们等不得,但也急不得。文化事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兼具热情与冷静。中央首倡“书香社会”理念,明确了战略方向,但仍缺乏系统完整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一哄而上加以“运动式”推广,会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乃至背离政策初衷。另外,近年来多地已就书香社会建设开展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应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适时科学的盘点评估。

        书香社会应该是一个学习成为信仰,读书成为习惯的社会;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是一个文化发达、崇尚文明的社会。试想,若是疲于奔命的生活节奏让民众无暇读书,捉襟见肘的薪酬收入让民众无钱读书,庸俗唯物的铜臭风尚让民众觉得读书无趣,僵化凝滞的社会流动让民众觉得读书无用,就算硬件再完备、财力再充沛,终究免不了“身强力壮,东张西望;腰包鼓鼓,六神无主”。建立书香社会,真正的考验是在“软件”上。首先,如何厘定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及个人在书香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值得深入探究。其次,让公众把读书求知当成自觉追求,离不开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改变和价值观的变化,不可狂飙突进、朝夕立至,只能文火细炖、润物无声。最后,现存体制机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藩篱,制约着知识重要性的彰显,束缚着人才能力的发挥。因此,如何用制度增添知识的权重,以宽容培育思想的市场,消除“读书越多越没用”“读书越多越反动”谬论的社会与心理土壤,庶几是建构与维系书香社会的根基所在、命脉所系。

        建设书香社会文章事大,所以等不得;兹事体大,所以也急不得。政府工作报告官方授权英译中的“书香社会”,乃是“a nation of avid readers”(“千千万万爱书人组成的国民”),提醒我们书香社会建设必须以人为本——要让社会充满“书香”,就得先让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吃香”而不“吃亏”。那么,“书本为什么那么香”?恐怕必须从文化上倡导,从制度上护持,坦坦荡荡地揖别“无暇”“无钱”“无趣”“无用”,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到开卷“有益”。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