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国际专论

    “修昔底德陷阱”不可战胜吗?

    作者:朱锋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1日 05版)

        “修昔底德陷阱”描述的是国际关系中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现象。那就是借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原因的描述——伯罗奔尼撒战争起源于斯巴达对于雅典实力上升而引发的恐惧——形容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权力变更导致冲突和战争。“修昔底德陷阱”在国际关系理论上又被称为“安全困境”:实力对比变化引发的不安全感造成对立升级。

        如今,“修昔底德陷阱”已经成为一个有关中国发展的流行概念。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和国力的增强,崛起的中国是否能够避免或者战胜“修昔底德陷阱”,被视为中国能否坚持“和平崛起”道路的关键。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崛起的大国所特殊遭遇的战略挑战。从一个更加广泛的国际政治理论含义来说,“修昔底德陷阱”普遍存在于国际体系中权力结构的再分配所引发的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说到底,这是国际关系历史中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

        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犹如潮涨潮落一般经常出现。因为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国家的实力发展进程总是有快有慢、有起有落。但在国际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力对比变化是发生在国际体系的“主导性国家”和最有代表性的“崛起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可能导致国际权力结构的再分配——主导性国家地位的易位,更可能因为国际系统中体系性权力再分配而引发国际秩序的变化。国际秩序常常是国际体系中特定力量对比的结果,也是特定的以“主导性国家”为标志的权力再分配的结果。

        从以往的历史看,国际体系的变革常常引发大国战争。其根源就是因为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国担心因为崛起国家的挑战而失去霸主地位,因而转向全面限制、制衡,甚至是“先发制人”地打击崛起中的大国;而崛起中的大国希望按照自身新的实力地位获得国际利益,常常不能忍受“主导性大国”的打压而变得“国强必霸”——急于挑战“主导性大国”。

        国际关系研究表明,“主导性大国”和“崛起性大国”的权力变更发展到顶峰——力量对比相互接近到差不多同等实力水平,或者强弱之分不再明显的时候,大国间发生争霸冲突和战争的概率就大大提高。

        那么,国家间权力变更,或者权力更替是否会引发国家间更加剧烈的权力竞争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答案是肯定的。国际体系中权力对比变化会产生国家“变强”还是“变弱”等心态,以及国内政治和政策感知等方面的微妙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作用于国家审视、使用和追求自身权力的方式。

        中国今天确实面临着“修昔底德陷阱”的困扰。因为世界上诸多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不安、怀疑和猜忌在明显上升。“中国威胁论”以及各种“唱衰中国论”都是“修昔底德陷阱”心态的生动反映。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目前中国发展的时代,还远远不是“修昔底德陷阱”的高危期。因为中国的发展迄今只引起了“权力变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更替”。中国和西方整体之间的实力对比有了变化,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任何对中国战略意图、政策方向和中国未来的过度解读,不管是“唱衰”还是“捧杀”,都是不健康的、消极的。

        中国今天依然处于实力发展和国家转型的艰难“爬坡期”。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选择,追求“中国梦”,让13亿中国人过好日子。这是未来世界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基础。

        我们自己也不要轻易相信“修昔底德陷阱”如何不得了。在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世界资讯与情报的透明度、战略动向和政策选择的透明度都是空前的。不管其他西方大国如何对华采取制衡对策,只要中国“以我为主”、坚持融入国际社会和人民幸福优先的战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遏制住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战胜的。只要世界各主要国家都能避免误读、误判,坚持合作、对话与协商的政策互动主流,我们就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误导大国关系的风险。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