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消费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消费理念。随着消费社会的全球化渗透和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由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消费者自身物欲膨胀带来的一系列消费观念,如奢侈消费、享受消费、符号消费等逐渐影响中国社会消费现状,而由此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目标,因此重新建构新时期的消费文化,必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重塑生态消费理念和方式,彰显消费的生态意义。
西方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以及“先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重,消费主义文化的生态向度严重缺失,以贪得无厌的掠夺式方式去消费资源、能源,追求高档的物质生活,习惯于用过即扔、显示身份的浪费。当下的中国社会,节俭消费文化、过度超前消费文化以及适度合理消费文化三者并存,由于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过度超前消费文化发展比较突出。据统计,国内每年因生产1000万箱一次性木筷,会失去500万立方米木材,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全年增长率为11%,其中,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为102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人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
这种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方式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中国现在非常流行吃虫草,虫草价格不断走高且供不应求。每挖1条虫草,就得掘地8-12厘米深,刨出约30立方厘米土壤,留下坑洞。“挖草人”驻扎帐篷、生火做饭、踩踏草木,不仅打破了高山草甸的宁静和生态平衡,更给它留下“千疮百孔”。这些坑洞寸草不生,很可能将整片草甸推上沙化、荒漠化的“不归路”。
重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必须让人的消费行为内在地蕴含生态向度。通过消费,不仅延续着人的生命,也锻炼着人的自然感觉,使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均得到彰显。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依靠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消费和自然界也不能分开,一方面,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目的来源于人的需要,根本上是来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的理性的需要来源于人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生产;而生产要可持续进行,生产的这种决定作用是受限于自然,自然法则永远制约着生产的进行,自然是其永远的基石。现代消费文化建设必须实现“人”的消费,彰显人的消费的生态意义。在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中,人与自然界越发分离和疏远,人与真正的“人”的生产和“人”的消费也越发分离和疏远,消费异化不仅不能使人实现对自然的对象化,反而使得人越发不能实现对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的占有;人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对自然无损伤,自然与人之间实现物质变换,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今消费文化建设必须彰显生态价值取向。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倡导适度消费的文化观,每个人以自己的应得收入,在消费市场上进行消费,满足其多元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政府不应干预市场,政府工作人员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三公消费”透明公开,节俭朴素,同时政府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既能够合理适度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致过度破坏环境。从价值观念进行变革,树立生态价值取向。
必须促使生产者在生产价值取向上实现从资本逻辑向生态逻辑的转向。按照资本逻辑,生产者会只顾生产,从而臆造出虚假需求,而不管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按照生态逻辑,则应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科学平衡生产和消费,抛弃虚假需求,超越异化消费,生产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为前提,以消费主体合理的消费需求为基石,从而实现消费过程中的科学消费,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个体要坚持适度消费原则。过度消费往往超出了人自身的正当需要,将消费视为人生目的,从而奢侈无度、挥霍浪费,导致消费异化和生态危机,最终丧失人的主体地位。适度消费不是“消费不足”与“消费超前”的简单折中,而是恰当、合理的消费,消费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既能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又不会超越个人的消费能力。
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还必须坚持公平消费原则。消费公平不仅包括消费权利公平、消费机会公平、消费规则公平和消费环境公平,也包括代际消费公平和人类消费行为与自然界之间的公平,还包括国内各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公平,甚至还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最后,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还要坚持人本消费原则,即坚持以人为目的的消费,以满足人的可持续需要为目的的消费。人不应该像动物般地依靠本能被动地消费,甘愿做消费的奴隶,更不应该不顾消费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而沉迷于各种异化消费的诱惑中,而应该在消费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