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求同存异

    技术与艺术

    作者:王冰笛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1日 09版)

        近年来,2D转3D似乎成为电影界的一股潮流,前有《泰坦尼克》,后有《一代宗师》,接下来想必还会有更多的2D电影推出3D版本。随着国内影视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本越来越高,当片方拿到一个项目的版权,必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最大化地开发利用,所以有了网络版、电影版、话剧版等花样繁多的衍生品。而将电影从2D转制到3D,当然是知识版权再次开发不错的选择。

        大批“转制”电影的出现,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一头雾水的观众被迫带上了眼镜,有人看了3D版《一步之遥》之后,询问有没有3D转2D的眼镜;《美国队长》被观众评价3D效果真“好”,甚至可以直接摘眼镜看,连字幕都不是3D的!一些3D镜头在制作时为了追求视觉刺激超出安全参数范围,强迫人眼非常规对焦,逼视感让观众头昏脑涨。还有的3D放映厅屏幕四周画面亮度减损严重、眼镜污损,这些全方位立体式的痛苦观影体验正改变着观众对3D电影的态度。

        虽然来自市场的反馈让院线和片方认为观众对3D电影有着强烈需求,但这一需求不等于观众对2D转3D电影的需求,况且国内观众对3D电影的接受常常是被迫的,一些在海外同时上映2D和3D版的好莱坞电影到了中国只有3D版,弱势的观众只有选择“全价头等舱”的权利。

        反观3D电影发轫之地的美国,人们对3D电影的态度比在中国要冷静得多。正在制作《阿凡达2》的卡梅隆,为了设计出创新3D视效的场景,把档期从2014年推到2017年。而去年上映的话题电影《星际穿越》,导演诺兰则坚持选择了2D,他认为3D的效果更多地是把屏幕给缩小,让观众感觉什么都扑面而来,而2D更令人专注于恢宏浩瀚的太空。

        电影学家爱因汉姆认为,只有技术上的局限才是电影艺术手段的生命源泉。他由此对无声黑白片大加赞赏,而反对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今天我们不会再讨论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哪个更好,就像未来我们不会讨论2D和3D电影哪个更好一样。我们不能想象把卓别林的《黄金时代》配上台词,包装成《小时代》的样子会有多奇怪,因为技术限制,默片把画面传情演绎到了极致,成为经典。我们也不能想象,徐克翻拍《智取威虎山》,直接把样板戏拿来转制成4K/3D/IMAX版,会是多么无法直视。除了视觉奇观,电影更珍贵的是故事,好的故事永远高于技术,但好的技术,一定可以催生出全新的电影叙事模式,塑造新的经典。

        2D和3D本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如果能像高手一样彼此敬仰,求和而不求同,那么两条路都能成就宗师。如果只求表面相同,内心却不相和,一招半式看似奇谲,只怕别人的精髓没学会,自己的功夫先荒废了。

        我们期待用3D思维做出真正的3D电影作品,我们更期待2D电影守住那份成就自己的精进与专注。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电视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