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0日 星期五

    记者连线

    俄罗斯送别拉斯普京

    作者: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0日 12版)
    拉斯普京 赵和平画

        作家拉斯普京走了,俄罗斯丧失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3月19日,俄罗斯著名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葬礼在其家乡伊尔库茨克举行。由于罹患疾病,77岁的拉斯普京于3月14日在莫斯科一家医院病逝。俄罗斯总统普京15日向作家的亲属表示慰问,称他本人极为欣赏拉斯普京的创作,并将永远记住与作家长谈的场景。

        3月17日至18日,拉斯普京遗体告别仪式在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举行,包括普京在内的俄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教堂与作家告别。大批与作家素不相识的读者也手持鲜花,排队进入救世主大教堂,与“俄罗斯灵魂的守护者”告别。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拉斯普京是一位纯粹的俄罗斯作家,其创作延续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道德思索和俄式性格,饱含“俄罗斯情愫”。

        拉斯普京1937年出生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曾因代表作《活下去,并要记住》《为玛利娅借钱》等杰出作品两度荣获苏联国家奖金,两次荣获列宁勋章。苏联解体后,拉斯普京曾获得俄罗斯国家奖金,其《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等小说深受包括中国读者在内的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

        拉斯普京在苏联时期的最后岁月里写出了一大批打动人心的小说。不少中国读者也读过他《最后的期限》《法语课》《活下去,并要记住》《告别马焦拉》《永远活着,永远爱》《火灾》《幻象》等影响广泛的小说。一些排队进入莫斯科救世主教堂与拉斯普京遗体告别的俄罗斯读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会提到作家的成名作《为玛利娅借钱》,他们说,从那部小说起,拉斯普京从未在其作品中停止对人性的批判和社会道德的思索。作家似乎永远在忧思重重地探寻:人到底该怎样生活?

        拉斯普京生于西伯利亚乡村,他最好的小说写的都是俄罗斯的乡村生活。按俄罗斯文学评论家们的说法,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写俄罗斯乡村,都是在寻找和表达“俄罗斯人的宗教智慧和道德高度”。在他的笔下,那些生活在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农民与19世纪的俄罗斯人经历着相似相近的道德思考和灵魂拷问。他用强大的俄罗斯古典作家式的笔力,描绘出俄罗斯人“命中注定的悲苦”。他总是置身于作品的深处,却同时又善于高高地举起精神之鞭,抽打其作品中那些饱尝苦难的男男女女的灵魂。欣赏拉斯普京这位纯正“西伯利亚人”的纯正的“俄罗斯乡村小说”,读者可以分享到那种思考人生的愉悦和道德探索的快乐。

        拉斯普京在苏联解体后写了大量政论文章,显示出他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排斥和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他不是社会改革的反对者,只是不喜欢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他不喜欢西方,也不像一大批俄罗斯知识分子那样推崇西欧文明。20世纪90年代起,他的《下葬》《突如其来》《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等小说新作,表达出他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命运的担忧。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他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表达了对西方政治文明的愤怒。他旗帜鲜明地支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对外政策,认为普京收回克里米亚的决策是对的,乌克兰不该向不怀好意的西方势力低头。

        遵照拉斯普京的遗嘱,他与2006年死于空难的女儿玛丽娅和2012年病逝的妻子斯维特兰娜合葬在一处。作家无论多么伟大,总要回归故土。拉斯普京回家了,回到了他的故乡伊尔库茨克。   (本报莫斯科3月19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