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0日 星期五

    “再见!延安!”

    ——记“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图片展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0日 04版)
    ①晋察冀边区民兵在村口埋地雷。
    ②八路军战士用土法制造手榴弹。
    ③林迈可在晋察冀边区担任无线电通信顾问。资料照片

        “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图片展正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这一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展览,将参观者引向今年的年度焦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该展览3月9日至19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之后还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军事博物馆等地展出。

        大量珍贵的照片、文字资料及实物,不仅带领大家“亲临”70余年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让公众了解了为中国反法西斯事业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共抗战的观察者、见证者和亲历者林迈可。

        林迈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12月,年仅28岁的他受燕京大学聘请,从温哥华坐船出发和白求恩大夫同路来到中国,担任燕大的经济学导师。

        在燕京大学期间,林迈可常常利用周末,以旅游为名驾车到北京郊区,向八路军秘密运送急需的药品、手术器材、技术书籍等重要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林迈可一家辗转抵达晋察冀边区和延安,奋不顾身地与中国军民一起投入了抗日战争。林迈可在晋察冀边区被聘为无线电技术指导顾问,利用废旧电子零件成功地改装成无线电收发报机。他在延安向中共建议设立发射台和定向天线,向世界传送消息,同时还亲自参与了英文新闻稿的编辑工作。

        林迈可还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为抗日根据地争取国际上反法西斯阵营的物质与道义上的支持。作为抗日根据地的一员,他目睹了八路军在武器奇缺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坚决抗日。他深信,如果八路军有了充分的武器装备,打败日本鬼子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八年抗战中,他一直通过报刊、外交途径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写了大量的有关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章、报道与报告,向全世界传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消息。至今在英国和美国的档案馆里还保存着大量的他当时的文字材料。

        作为在根据地积极参加抗日的一员,林迈可的观察有其独特的角度。在八年抗战所撰写的文章中,林迈可总是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始终如一地保持敏锐、清醒、冷静、科学分析的态度,使他留下的大量文字记载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抗日游击战不可多得的资料。同时,他也以中国抗日事业为己任,经常向中央领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位富有正义感的英国人把自己的青春、才华、智慧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一儿一女都出生在抗日根据地,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才带着一家人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还多次访问中国。

        此次图片展有近百幅照片,真实再现了林迈可捕捉到的珍贵的历史瞬间,向我们传递了大量当时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情景。这些照片不仅仅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拍摄的,也是一个历史参与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照片中既有他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合影,也有与中国同事们的工作照,还有当时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照。值得一提的是,林迈可一家当年在根据地与吕正操将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主任吕彤邻教授的父亲)一家关系十分亲密,并为他们拍摄了多幅照片,在图片展中也有展出。林迈可的外孙女苏珊·劳伦斯女士长年致力于收集林迈可夫妇的资料,本次图片展的大部分图片都来自她的收藏。

        图片展开幕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观看。一名年轻的观众告诉记者:“这些照片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力地呈现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也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北京3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