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星期一

    江苏高教:阔步转型显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苏雁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10版)

        2014年,江苏高教连创佳绩。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江苏高校获奖79项,特等奖和一等奖总数全国第一。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中,江苏高校获奖数为75项,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

     

        这些令人称道的数字标志着江苏正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阔步迈进。对于这样的转变,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告诉记者,江苏高教阔步转型源自遵循规律、注重质量;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务实工作。

     

    管理理念在变:放手促新

     

        “完善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在江苏省高等教育的管理改革中被兑现。为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江苏省教育厅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权15项和创建达标项目34项。江苏省用加快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来撬动高校的民主管理和依法办学的进程。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教育厅已核准15所省属高校章程。

     

        中国矿业大学是2010年进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首批高校。2012年4月18日,《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正式颁发,规定在任校领导除分管校领导、院士和国家教学名师外,均不进入校学术委员会,其他党政处级干部进入比例不超过委员总数的20%,且不兼任相关职务。

     

        常州大学探索尝试“去行政化”的“专家治学、教授治学”改革道路也已近3年。2013年以来,该校开始全面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并写入《常州大学专业建设方案》中。此番选拔出10个校级重点专业负责人和43个一般专业负责人,做到了全校本科专业全覆盖。

     

    发展路径在变:协同创新

     

        在今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国家科技大奖,刷新了江苏高校获奖纪录。东南大学在科研创新上的大举突破和江苏高校近年来着力转变发展路径,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全省共有立项建设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2个,协同创新中心59个,培育建设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2个,用以引导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学校、行业及地区等壁垒,与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力量紧密合作。

     

        纳米产业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新兴产业。2011年5月,以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20余家单位发起成立“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两年后荣列国家首批“2011计划”。截至2014年12月,该中心已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基地9个,近3年牵头国家“973”计划等重大项目62项,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纳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通过优势学科建设,彰显了学校的特色,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通过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地方与行业互动发展,让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担当起创新创业先锋的重要角色。”沈健对此充满期待。

     

    育人模式在变:因人而新

     

        从2010年起,江苏就实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培养质量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及专业和行业吻合度统计公告制度,近3年江苏高校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232个,超过新增本科专业总数的70%。同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建校地、校企教学联盟等形式,推进高校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链与行业产业链的对接。

     

        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博士邵靓在读期间发表的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5.48。取得这些成果,邵靓只用了短短5年。在南农大,直博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融入导师科研,学校每年定期开展直博生前沿技术集训,培训内容根据生命科学研究常用技术分为五个模块,直博生可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极大地促进了低年级直博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是对我们每一所大学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教育从业者的能力和责任的考验。在这一点上,江苏教育界有清醒的认识,有坚定的目标,有具体的举措,也有勇敢的担当!”沈健如是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苏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