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星期一

    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继超代表:为彝族文化建一个“家”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07版)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继超从事彝族文化研究近40年,先后参与整理出版了彝文典籍100多部,计300多万字。“彝族文化典籍极为丰富,我们发掘抢救的只是冰山一角。”王继超代表说,目前仅在毕节就发现了各种彝文石刻3000多件,有彝文文字的典籍、残片、物品更是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急需有个“家”。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彝族文化后继无人。如果能建设一座博物馆,不仅使彝族文化遗存有了归宿,更重要的是让年轻的彝族文化工作者能有一个事业的载体。”王继超代表说,不仅彝族文化面临很多挑战,贵州的少数民族几乎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应该发扬光大,与物质生活的脱贫同步进步。振兴民族文化关键是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比如,彝族特有的职业——‘布摩’,他们既是祭司又是歌师、教师和学者,但目前‘布摩’越来越少,几乎断代。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离自己的母体文化越来越远。”

        王继超代表认为,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并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中心,既可以为兄弟民族展示彝族的特有文化,还可以成为向本民族青年传承文化的课堂,而文化传承者也有了用武之地。

        (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