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星期一

    问道·悟道·传道

    ——观“九势问道”书法展有感

    作者:言恭达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16版)
    杜牧诗(书法) 李多宽

        “九势问道——李多宽、左铁、何济洲书法联展”在恭王府和大家见面了。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书法传统,感受到了线条艺术传递中国文化的气息,也能触摸到时代脉搏的跳跃。多少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心中的文化信仰,坚贞不渝地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心灵。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出生地,不同的大学专业,然而相同的爱好使他们共同拥有几十载相同的书路历程、翰墨春秋。共有的执着,让他们心无旁骛,“目标始终如一”,默默耕耘,砚边求索。

        在三位书家的作品前,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们没有趋同时俗的玩味,没有吹抬身价的炒作,也没有急于功名的浮躁。我看到的是他们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下,义无反顾地追寻着书法文化的理想品格,思考着时代的艺术创造。我看到的是他们虔诚的问道、悟道与传道。

        问道——由传承性、中和性与深约性所构成的中国书法三要素是当代中国书法审美自觉的核心,其传承性必须完成从技法程式到审美风格到艺术精神的系统思考与训练。与古人对话,向传统经典学习,是他们三位“问道”选择的共性。宗法晋唐,浸淫六朝,取法乎上,必然气韵生动,骨力充盈。由此,展览整体给读者带来的气象风貌是:正、纯、清、净、雅。书路正道,功力扎实,点画精到,布陈有序,虚实合度,疾涩相当。古人云:“书法唯风韵难及”,多宽三位“问道”则问到了书艺的内核,道之本原,这是真正实践了“技进乎道”的心路,赢得了“道”的定力,书法艺术的本体要义。

        悟道——中国书法是养心的文化。中华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中国书法才活着。我们说,书家毕其一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不仅是创作作品本身,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悟道”,是悟书法艺术创作规律,是悟书法还原的文化。李多宽等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从形式、技法到内容,彰显出他们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也是他们“悟道”文化理想品格追求的必由之路。从“经世致用”到“文以载道”,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书法的求索者欲求“得道”,必须活的是自己并且纯净,崇尚“高古”,而非“媚世”;崇尚“虚静”而非浮躁,那么,他们的审美情怀必然向往“清逸气象”,“恬淡风神”。由于“悟道”得体,三人书展的审美气象,虚静中求淡雅,灵秀里出意境。这种境界的追求是大凡学书者去俗求雅、循其本体而“悟道”的必然轨迹。

        传道——历来是传统文化人的社会担当与文化使命。既然学习书法是去做人文的学问,这就自然带来了一个千年以来中国文化中不断探讨并不断演变的课题——士大夫精神,也便有了人们欣赏并成就民族文化形象与样式的“士风”品质。不同时代有不同“士风”内涵,不同价值追求、人文关怀与历史担当,在今天这个伟大时代,应具有与封建时代本质差异的“新士风”。我个人理解,应是与时俱进,内蕴丰富,特质鲜明,风范社会,引领当下。从今天展览三位主人丰富的阅历与多彩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数十年的书法寻梦是伴随着这种时代人文精神所追寻的中国梦。我们赞赏这种“永恒的士风”,期待当下更多的人静下心来,深入传统,遵循规律,透析本体,坚守人文操守,提升修为境界。

        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的崇高,也呼唤艺术的包容,以及对当代主流文化的命运思考。艺术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对客体的升华与超越。当今书坛呼唤现代人文关怀,注重文化品格的铸造。我们需要整个社会热爱中国书法的人士坚守、开拓、营造属于本土、属于时代的纯净家园,真正赢得无愧于时代的“文化身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