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星期一

    天下事·三人谈

    大学要回归育人之本

    ——代表委员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晋浩天 徐畅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06版)
    图为北京大学校园。CFP

        闵维方委员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龚克代表      南开大学校长

     

        蔡达峰委员   复旦大学副校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到底什么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中国大学距世界一流还有多远?未来还要抓好哪些关键点?今年两会,这些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学生、一流师资

     

        记者:什么样的大学是真正的世界一流?中国大学的差距有多远?

     

        蔡达峰:从根本上说,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有一流大学,核心标准在于这个国家是不是世界上重要的人才强国。这个“强”既是形容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就是人才让国家更强大。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光看排行,还要看它为国家提供了什么,如果还没达到这个要求,即便我们出了一两个诺贝尔奖,或是有了排行榜上的一流大学,对国家来说意义也不大。因为它们还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的功能。具体到一所高校而言,很难找到统一的评价模式,但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公认的,比如要有一流学生、一流师资,然后再说一流设施。一流师资方面要看能不能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一流学生不能以分数评判,而要从学生的好学精神、求学能力等判断。从这些角度来说,眼下中国高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闵维方:我心目中的一流大学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典范,也是探索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既是真正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能够汇聚各学科世界领军人物的高地;既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推动国家实现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交流和友谊的桥梁。不得不承认,尽管“985”工程已经启动了十多年,但我们的高校仍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很大差距。

     

    谈“世界”“一流”太多,谈“大学”还不够

     

        记者:制约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障碍是什么?短板又在哪?

     

        龚克:现在我们谈“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谈“世界”“一流”谈得多,谈“大学”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能不够。比如,我们现在拿论文指标来衡量时,往往把专门的科研机构跟大学一起比,这样的指标根本没有针对性。要衡量一个机构,必须紧扣最根本的内容,比如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是根本。

     

        现在中国大学最大不足是务本不够。这个“本”,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我们的大学功能多样化,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但要牢记,所有这些的基本中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中国大学把人才培养工作看窄了,看成是教学工作,并把其他工作跟它并行起来,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在学习活动,还是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与世界优秀大学相比,都有非常突出的差距。但这样的差距,往往被一些表面的文章数、引用数、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等所代替。

     

        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大而不强、质量不高,导致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都流向了国外。没有大量拔尖的高水平人才,我们很难在尖端科技方面领先于世界,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发展,进而满足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转型的需要。

     

        再来谈谈软指标。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目前,我们对一流大学应有的良好学术风气与精神、应有的优秀大学文化关注不够。大学应该有一种精神,有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使人们能在这里对真理进行执著的追求,使大学能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去引领民族精神和社会进步。

     

    建设世界一流,须咬住“育人”不放

     

        记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还要走好“哪几步棋”?

     

        龚克: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咬住“育人”不放,不能为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所蒙蔽。如果真正把这个“本”做好了,把学生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一些指标也不应该差。我们往往把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并列着讲,把人才培养看成是好几种功能的几分之几,我觉得这样的定位,影响了我们的大学真正作为一所大学向着一流迈进。我特别欣赏清华大学曾经提出过一个“优势转化战略”,就是把学校的各种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社会服务优势都转化为育人的优势。高校改革的方向也要朝这去,要把学生当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建立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育人体系和评价标准,而不是在表面上做文章。

     

        蔡达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师资至关重要。所有的世界名校里,教师和学生构建通达有效的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过分重视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导致教师将完成最低任务作为课堂教育的指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学术研究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争创一流的目标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要转变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大学的教育功能。

     

        闵维方: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学科建设。我们必须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冷门学科与热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德育为先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要根据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对立统一趋势,在专业教育中处理好“宽口径”与“专门化”的关系;在学科设置中处理好“综合性”与“突出学科特色”的关系。

     

        (本报记者 邓晖 晋浩天 徐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