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3月6日和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江西团和吉林团两次谈及“政治生态”。结合总书记此前的几次重要表述,“政治生态”已经成了解读当下政治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政治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政治个体之间、政治个体与政治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权力结构、政治运行机制、政治行为方式。就像自然界的空气、水一样,政治生态是一个社会无法逃离的环境,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公务人员自然感同身受,而一般民众也时时刻刻置身于这一环境之中。
山西省出现的“塌方式腐败”,令社会公众印象深刻。表面看是官场风气的败坏,一部分官员搞小圈子,结利益联盟,拉帮结派等,实则是政治生态在局部长期恶化出现的溃败。
与自然界的生态一样,政治生态的破坏可能只需短短几年光景,而修复与重建,则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知易行难,不仅是哲学的命题,更是现实生活的必然规律。持续的强力反腐是打破劣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路径,经过反腐的涤荡,相信会迅速正本清源,形成“不敢腐”的风气。接下来,则应该尽快完善、充实相应的机制体制,以新的制度弥补此前逐渐产生并扩大的制度漏洞,尽快形成约束权力运行的规范,杜绝各种权力的惯性、任性。在制度重构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让民意成为治理结构中的活跃因素,随时随地对权力形成一种约束。这也是将权力放在阳光下“晾晒”的深意所在。
而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强化公共治理的服务理念,激发权力运行、政治行为的内生活力,真正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不愿腐”的风气。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也明确指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
“反求诸己”“从我做起”,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个人修养的要义。无论是严肃的党纪法规,还是惩治腐败的强大压力,最终都将作用于个体、组织的行为。而一旦激活了政治个体、政治组织的内生活力,则必然会极大改善政治运行的方式,进而优化、净化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