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认真谋划、很好地把握。”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新常态下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畅谈想法。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此情形下,今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孙伟: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和科学指导。结合山东实际,今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方式调结构、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下功夫,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201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进出口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记者: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一步山东在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方面将有哪些新突破?
孙伟:转方式调结构关系山东长远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积极应对干旱等各种不利气候,千方百计夺取农业丰收,加快形成千亿斤粮食产能,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加快“海上粮仓”建设。落实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启动工业强基工程,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跨界融合,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业态。继续化解严重过剩产能,稳妥推进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或转产。把旅游业作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好客山东”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走在前列,潜力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要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的关键,培养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支撑山东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调动高校、研究机构和各个领域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项目同实际生产对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联结通道。努力实现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新突破,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科技含量的同时,增加其文化元素的价值,使创新成果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记者:当前国家加快发展自贸区为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了重要借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为山东依托独特地理位置优势、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机遇。山东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的?
孙伟:扩大开放是促进改革和加快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我们必须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中韩、中澳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机遇,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促进山东省与周边省市共同发展。
在经济地理分布位置上,山东处于长三角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两大经济区连接线上,承南启北作用突出。青岛港处于海陆丝绸之路“十”字结点位置,优势明显;瓦日铁路建成通车,日照港货物可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进入中亚五国,最终抵达鹿特丹、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全长1万公里,辐射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贯穿我国境内8个省(区)。
山东区位优势独特,与沿线国家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再加上中韩、中澳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国家深入推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中韩铁路轮渡项目等建设,深化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等等,都为山东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机遇。山东将抓住机遇,在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和技术的国际化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建设资源基地、生产基地、综合服务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布局营销网络,并向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发展,不断提高国际合作质量和水平。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