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今年的预算报告有哪些重点和亮点?新预算法实施后,如何分好“蛋糕”,管好政府“钱袋子”?对此,代表委员们一一评点。
新法实施 预算更透明
3月4日,北京市118个市级部门齐刷刷地在网上“晒”出2015年预算报告。引人注意的是,此次部门预算公开首次全部细化到公开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并首次按照预算法的要求,按照经济分类科目公开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今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正式实施。“新预算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全面推进预算公开,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都要做好预算公开。”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代表指出,新预算法实施后,各级政府要公布全口径预决算,各单位部门的收支预决算也要全部公开,具体公开到功能科目的“项”级。
预算报告是国家的“账本”,审查和监督财政预决算是人大发挥监督权的体现。对此,今年的预算报告指出,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编制,要严格落实新预算法要求,详细报告新预算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预算的重点事项,包括上年度预算执行、本年度预算安排、政府债务、转移支付等。同时,重点报告支出预算和财政政策,自觉接受监督。
“新预算法管住了政府的‘钱袋子’。”王一宏代表直言。
发力民生 织牢“保障网”
今年的预算报告提出,继续按照10%的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35元提高到40元,农村地区新增资金全部用于支付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今年的预算报告,支出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务实。”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代表表示,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预算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制度落地生根,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同时,“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力度,2015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减少到100个左右。”
今年预算报告还指出,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将盘活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时,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地方教育附加等11项基金收支列入一般公共预算;进一步提高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230亿元,比上年增加46亿元。
“统筹财力,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这一改革着眼点,就是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怎么把钱花得更有效益,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湖南财经学院院长伍中信委员指出。
阳光举债 化解债务风险
新预算法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除前款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但现实中,部分地方和单位违规融资、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情况仍旧存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其中,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比2014年增加10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表述不仅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首次出现在预算报告中。“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表述,是落实新预算法、依法治国的体现。”伍中信委员说,“开闸”意味着地方可以自行发债,但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今年的预算报告指出,对地方政府举债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
“这意味着,以往融资成本过高的信托、回购(BT)等地方举债模式都会受到限制。”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代表说,虽然“阳光举债”只迈出了一小步,但为防范债务风险、化解长期以来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与地方政府负债融资需求的现实矛盾,构建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报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