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6日 星期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

    山沟里有个航天事业“小分队”

    作者: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6日 13版)

        这里是距离四川成都700多公里的大巴山。大巴山深处,有一处特殊的地方,被称为“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村庄”里的人们生活在绵延的群山和贫瘠的乡村之间,他们远离亲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常年奋战,他们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02厂第一事业部的航天人。这个航天产品生产基地的“大部队”早在2003年已调迁至成都,只留下800余人的“小分队”坚守在山沟里,从事国家重点型号的科研生产,“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因此得名。

        繁华之外的他们用奉献和汗水深刻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彭清学是第一事业部的首任部长,他和妻子已经在这个山沟里坚守了30多年。从20岁进厂到如今知天命之年,人生最美的年华,都在大山里度过。他原本有机会调迁至繁华的成都,但他说:“总要有人留下来坚守,总要有人留下来付出,既然组织上选择了我,那就义无反顾地挑起这副担子。”

        王蓉是箱体车间的一名检验工。她生完孩子不到三个月,恰逢某型号生产的关键时期,为了按时完成生产,她不得不放下襁褓里的婴儿,回到深山里的工作岗位。等她忙完任务回到家,站在客厅里的孩子却怯生生地叫了她一声:“阿姨!”

        在第一事业部,有很多与王蓉一样的人,由于工作在大山深处,他们结了婚,却仍然是“单身汉”。他们不得不常年与家人两地分居,无法照顾老人,不能教育子女,赶上任务忙,一年到头也不能跟家人团聚一次。

        在山沟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事还有很多。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第一事业部震感强烈。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逃生原是人的本能,但是,第一事业部的职工却把航天产品当成他们的孩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绝不允许产品受到任何伤害。山崩地裂之时,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回家取来自己的被褥,覆在产品上,并守在现场呵护产品。

        每次新型号出征,对第一事业部而言,都是最庄严的时刻,他们要举行承诺宣誓仪式,以此传承航天精神。同时,他们还建成了航天传统精神教育基地和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这些基地也成为传承航天精神的重要载体,展示航天形象的重要窗口。十余年来,第一事业部先后圆满完成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的生产任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200多名大学生先后来到这个大山深处的航天“村庄”,成为这里的新生力量。2006年,重点大学毕业的罗传光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山沟里工作。他说:“我不是高尚,也不是为了体验生活,更不是一时冲动,我只是觉得我们年轻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标尺,有自己的感动和责任!”另外一个大学生李彩萍,进厂不到三年就成长为七院最年轻的型号测试指挥和7102厂最年轻的劳动模范。一批批年轻人来到这里,并快速成长为岗位上的标兵,这使第一事业部越来越有活力,山沟里的航天事业“小分队”也有了更加坚韧的延续和传承。(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