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15时,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座无虚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记者会迎来中外记者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
“中国经济去年7.4%的增速创下了新世纪的最低,对此外界有很多分析在唱衰中国经济,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奇迹已经结束,可能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您怎么看?”面对记者的提问,徐绍史用了十二字加以回应——压力不小、利好不少、信心不减。
困难比预想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
对于2014年中国经济7.4%的增速,徐绍史认为,要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7.4%的增长是在合理的区间,它与预期目标一致,且在世界各国当中,这个增速是名列前茅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量比较大。去年GDP总量已经达到了636463亿元人民币,7.4%的增量就有8000多亿美元。“我们查了一下,相当于世界上排位前20位国家的后面几位国家年度经济的总量,这个量已经是很不小的一个量了。”徐绍史强调。
“困难比预想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徐绍史这样概括2014年的中国经济。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不如预期,新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分化。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繁重,企业经营困难,还有一些风险逐步地显现,经济下行压力贯穿到全年。
“三稳三新”坚定发展信心
面对少数外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质疑,徐绍史回应称,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三稳三新”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信心。
“三稳”,一是经济增长稳,经济增长7.4%,运行在合理的区间。二是物价稳,CPI上涨2%,比较低。三是就业稳,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比预期目标还要多。这三个“稳”确实很好地实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再看“三新”。一“新”是改革开放有了新突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财政金融改革、投融资改革、价格改革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活力。二“新”是结构调整有了新亮点。去年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增产0.9%,非常稳,实现“十一连增”。在国民经济重大结构当中,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8.2%,继续超过制造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超过了投资。这是结构变化中的两个新亮点。三“新”就是民生有了新改善。2014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8%,国家解决了6000万人的清洁饮水问题,贫困人口减少了1200多万,教育、卫生、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都在持续改善。
“强刺激”是一种误读
对于2015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徐绍史认为,这是经过慎重的考虑和研究的,它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充分考虑了稳定经济增长和推进结构调整的双重需要,也充分考虑了就业、收入等民生需求,符合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规律,也与“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徐绍史透露,下一步投资重点“主要用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就少数记者提出当前的投资是不是新一轮“强刺激”,徐绍史回应称,这是一种误读。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而且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投资领域很大,投资潜力也很大,在一些需要投资的领域来加强投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关键是要解决好投资的效率,实现精准有效的投资。
正酝酿药价改革、电价改革
就社会关注的价格改革问题,徐绍史指出,去年价格改革的力度比较大,放开了在医保目录中的700多种低价药的价格,调整了铁路运价等等。最近,发改委推进了天然气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同时还在推进居民用水、用气的阶梯价格改革。“我们还在酝酿药价改革、电价改革。”徐绍史表示,这些改革推出之后,发改委准备公布政府定价目录,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本报记者 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