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5日 星期四

    “一定要把她带大成人”

    ——重庆市巫溪县农妇董永凤将“寄养”女婴培养成大学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5日 03版)

        2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走了两天两夜的周小霞,回到了位于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通城村的家中。这个春节是她和91岁的“祖祖”董永凤一起度过的第23个春节,也是被“寄养”在董永凤家的第23个年头。

        1992年3月15日,通城村村小教师胡乾英找到当时68岁的邻居董永凤,请她帮自己一个外地的同学带一下刚出生33天的女婴。听说女婴的父母遇到了特殊困难,董永凤满口答应下来。4月26日,那对年轻的父母来董永凤家看女婴,临走时给董永凤留下了500元钱,从此杳无音讯。

        董永凤的丈夫那时已卧病在床,儿子周德轩家的条件也不好,亲戚朋友都劝董永凤把女婴送到福利院去。董永凤不干:“孩子是送到我手上的,不管哪一天她的父母回来,我都得把孩子好好地还给人家!”

        为了喂养女婴,68岁的董永凤开始在镇上打短工,给镇政府的食堂做饭,给储蓄所、信用社、供销社和税务所洗被服。这样打一天短工,只有1.2元钱;洗一张床单,只有两毛钱。挣的钱不能保证女婴的营养,董永凤就去商店里给她赊奶粉,一直赊到女孩快两岁时“断奶”。欠下的奶粉钱,小霞读初中时才慢慢还清。

        看到董永凤这么辛苦,当初介绍她带小孩的胡乾英过意不去,找了几个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来抱养小霞。董永凤说:“我都把她带这么大了,就一定要把她带大成人!”她给女孩取名周小霞,教她喊自己“祖祖”(曾祖母),喊儿子儿媳“外公”“外婆”。

        小霞读初中时住校。那时,80多岁的董永凤怕她为省钱吃不好,经常在家里做好饭菜,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给她送到学校。在县城读高中时,小霞寄住在董永凤的妹妹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董永凤都给小霞留着。董永凤特别晕车,年龄越大,晕得越厉害。但每个学期,她都要坐车去县城住几天,挑一个周末去小霞的学校转一转再回家。

        那时读书还要缴学杂费,很多人都劝董永凤不要再供小霞读书了。别人都这么说,小霞压力很大,自己也说要出去打工。董永凤发脾气:“一个女孩子,这么早出去打什么工?”2010年小霞高中毕业前,86岁的董永凤找到当时的村支书夏中魁说:“我年纪大了,能力不行了。小霞还在读书,请你们以后多关照她,帮助她。”夏中魁知道,老人家是担心两件事,一是怕小霞考上了大学缴不起学费,二是怕万一自己哪天走了小霞生活会很困难。与新任村支书办移交时,夏中魁专门“移交”了小霞的事:“她的低保政策和所有的扶持政策,要一直给她留着,这一家人太不容易了!”

        高考后小霞收到了两份录取通知书,她选择了收费较低的长江师范学院。大学四年,她靠助学金、奖学金、社会各界的资助和自己勤工助学的收入,再也没向家里要过学费和生活费。上大学前,懂事的小霞还用自己攒下的钱,给“祖祖”买了一台大彩电。

        董永凤曾经很认真地对小霞说:“你以后要嫁得离家近一点,这样我才能经常见到你。”周小霞大学毕业后和读研究生的男朋友一起去了云南,她就再也不提“嫁得近一点”的话题了。2月22日,农历正月初四,小霞和男朋友启程回云南。分别的时候,董永凤也不再提让他们多打电话,多回来看看,只是一个劲儿地叮嘱两人要照顾好自己,要早点开始存钱,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