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辽宁省阜新市是全国首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繁重。杨忠林代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各级政府部门要自我加压,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记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阜新的重点举措是什么?
杨忠林代表:阜新因煤而兴、因煤而建。2001年,国务院将阜新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转型之初,阜新多数房屋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老楼,加上采煤沉陷造成部分房屋受损,矿工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都很差。针对这种情况,阜新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改造维修老旧住宅小区,大力整治城市环境,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从2005年至2013年底,阜新筹集各类资金160.5亿元,治理了采煤沉陷区132万平方米,改造拆迁棚户区687万平方米,圆了近54万人的安居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看什么样的天、喝什么样的水、呼吸什么样的空气,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4年,阜新以青山碧水蓝天工程为载体,坚持综合整治理念,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影响人居的问题,启动实施了十项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这些工作都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工作呢?
杨忠林代表:民生工程、环境治理要花很多钱,但是看不到GDP增长,短时间内也不会看到成效,这是立足长远的工作,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作为资源型城市,阜新的历史欠账比较多,就业、社保、城市建设等压力都非常大,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在稳步解决。2014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由转型前的7%下降到3.8%,“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提高11%以上。
2015年,阜新又确定了25件民生实事。民生工程是道德工程,但不能因为是道德工程就不计成本。一定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按照新常态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三者的关系,扎实推进,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本报记者 毕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