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边疆、跑哨所,访老区、赴灾区——羊年春节,来自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放弃与家人团聚,走向基层,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记录中华儿女的火热生活。
记录基层变化,书写时代篇章——这是新闻战线5年来“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延续,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报道的延展,也是“走转改”活动的深化。
扎实脚步丈量新闻人的职业信仰
从海拔2622米的长白山天池哨所到三峡大坝,从酒楼后厨到医院急诊室,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于大年初二推出的《致敬!爱上不回家过年的人》,展现了一批坚守在公共服务战线的基层劳动者的故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春节期间,光明日报90多名记者编辑深入基层采访,在“回家的故事”“年俗新景”“春节新风”等专栏刊发报道140余篇、图片近70幅。在“团聚的时光”这一集体精心打造的专栏中,涌现出《期盼50年的团圆饭》《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只为别后的重聚》等感人至深的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主持人组成数十支报道团队,足迹遍布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区市。“中国之声”还把直播车开进北京、郑州、武汉等地的火车站,推出了18场《温暖回家路》大型现场直播。
各省市主要新闻单位领导带队走基层,编辑记者纷纷奔赴一线,采写了一批高质量、有温度的新闻稿件。截至2月底,北京市属14家媒体共计刊发15个“新春走基层”专栏、38个专版、220篇报道、近300幅图片。
感人报道讲述老百姓的中国故事
“新春走基层,不光是徒步走,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走、去问、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好故事讲好。”人民日报山东分社记者潘俊强在采访“打工仔”回乡当起“菜二代”的故事之后,深刻体会到挖掘故事不能只看表面。
解放军报采访小分队冒着零下37度的严寒,顶风踏雪穿行林海雪原,追踪报道习主席接见过的基层官兵代表。在与官兵一起站岗、执勤中,记者采访到了巡逻问候、哨所站岗、相思树等一个个感人细节,推出的《那一天,习主席和我们一起站岗》等一组亲历式报道,文风朴实,感人至深。
大年初四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拿出15分钟,围绕“只为多看你一眼”主题,组合三个团聚故事:武警战士梁培峰15年值守海拔3000多米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妻子带着孩子通过飘扬在车窗外的红围巾与丈夫“团圆”短短6秒;沈阳客运段列车长王玉梅70岁的父母在站台上见了女儿6分30秒;军嫂王琼走了8天7夜,赶到在新疆戍守边关的新婚丈夫闫静秋身边团聚,节目反响热烈。
中国新闻社重点关注灾区震区库区的别样故事。四川分社记者前往芦山、康定震区走基层,陆续发出《芦山震区重建走出的“新路子”》《雅安灾后重建:藏乡神山的致富“通天路”》等现场报道;湖北分社记者郭晓莹深入三峡库区、坝区采访,完成的通稿《三峡移民搬迁第一户的羊年春节:最美不过家团圆》,受到用户与读者的一致好评。
创新手段传播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光明日报微博“晒晒你身边的年味儿”图片征集活动、央广新闻客户端走基层记者行进式报道、东北新闻网微博与网络新闻融合互动报道……2015年的“新春走基层”,媒体融合报道亮点纷呈。
在西南印度洋,经济日报记者鲍晓倩用《在西南印度洋上祝福祖国》《有一种对家的思念叫坚守》等微博、微视频新媒体作品,记录下了坚守在祖国大洋科考第一线的科考队员的感人事迹。
中国日报策划推出的全媒体专题“外国人的中国节”,采访了来自意大利、美国、法国等30个国家的200余名在华外国友人,用图文报道、视频访谈和在线征文等方式,与网友零距离分享春节感受。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联合推出“行走文化艺术之乡”活动,关注彭州、阆中、绵竹等7个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的独特民间文化,不仅在四川日报刊载人物故事,同时在“川报观察”客户端播报游玩攻略,两者“各司其职”,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实现了无缝连接。
新春走基层,是在年味儿中寻找新闻的味道,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变迁与脉动。同时,使得新闻工作者“收获真诚,收获感动,也收获力量和警醒”——人民日报记者刘成友的这番话,道出了从基层采访回来的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