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从下午两点开始,位于中国美术馆西侧的原中法大学旧址处,人们陆续走进同一个大门,他们是外交官、艺术家和记者,这里便是在京城颇有名气的“艺术8”所在地。
作为“艺术8”的创办人,佳玥这天显得格外兴奋。“中法文化之春”是法国在海外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项目,今年正值十周年之际。法国驻华使馆选择在这里举办这个项目的2015年内容发布会,这让佳钥感到自豪,在中法艺术交流中,她的“艺术8”又一次闪亮登场,她在一步步地实现把“艺术8”打造成为中法艺术交流必经之桥的愿景。
记者多次与佳玥在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中不期而遇,前不久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记者与法国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娜女士一起在观看沈源华先生的中国青铜器和陶瓷文物收藏时,她一直在卡特琳娜女士身边,并不时地讲解着。这时,我才知道她是罗丹博物馆的顾问,这个头衔在法国了不得,她无疑是一位文化大家。此时此刻,我对身边这位看起来并不起眼、显得低调的法国人肃然起敬。
2005年,佳玥随被法国电力公司派往中国工作的老公马识路到北京生活。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佳玥是一位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直从事着跨国文化研究,来到中国不久,她就为追求创新的中国人写了一本名为《看是一种艺术——启迪创新的十幅名画》的书。佳玥对艺术颇有造诣,著有《1936—1999年间的西班牙艺术》和《敏感智力:毕加索、莎士比亚、希区柯克前来拯救经济啦!》等书。
在中国,她有个梦:打造一个培养艺术家的机构。2009年4月,在位于索菲特酒店西侧的针织路8号,即原北京电缆厂院内,佳玥的“艺术8”诞生了,其中的8既是门牌号,也是取“发达”的谐音。
“艺术8”开始“发达”始于佳玥看上了中法大学旧址。去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抵达法国的第一站是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目的地之一是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在这里,习主席为“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牌匾揭牌,还参加了“里昂中法大学回顾展览1921—1946”。在里昂中法大学成立之前,她的姊妹学校——北京中法大学就诞生了。1920年,在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中,为了把法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引入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创办了中法大学。
佳玥了解到北京东城区皇城根北街甲20号是中法大学本部后欣然前往,这个院落修建在旧皇城东墙旧址上,坐东朝西,大门呈现中式传统风格,校舍则是中西合璧之作,先后由两位留法归国建筑师所设计,成为中法建筑理念相融合的结晶。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印记,佳钥于2011年10月把“艺术8”搬到这里。
“艺术8”属于非营利机构,展厅、创作室、办公室和运营都需要经费,每年还要资助几名法国青年艺术家到这里学习和创作。这些资金都是由佳玥从企业“磕”来的。她找到了两家让法国人自豪、让中国人佩服的知名企业作为赞助商,一家是以生产和销售高端红酒著称的罗斯柴尔斯公司,另一家是以生产和销售高端皮具和服饰闻名的爱马仕公司。
在“艺术8”的展示大厅,记者遇到几天前受资助来这里学习的一位年轻的法国摄影家,她请记者到她的创作室,展示她刚拍的摄影作品:北京什刹海的冰面上,一群人在滑冰。她高兴地说:“机会很难得,所以我一到北京就开始工作,我要通过我的相机,把我眼中的中国展现给法国人。”记者在这里还看到正在展出的一位中国新锐画家的画作,佳玥介绍说,“艺术8”还给中国艺术家提供创作室和展示厅,从2015年开始,资助中国青年艺术家前往法国创作。
“艺术8”10年历程中的另一个成果是佳玥撰写的《当蒙娜丽莎遇上中国人》一书,该书中文版于去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人进到西方博物馆,会看见什么?想到什么?当他们看见天使,看见圣母或钉在十字架上的圣子,会怎么想?以这样的问题为契机,站在历史、艺术与文学的交汇点上,佳玥与该书的共同作者吴泓缈以交谈的方式进行探讨。对话涉及30多幅西方名画,从乔托到毕加索,从伦勃朗到委拉斯开兹再到达芬奇,两位作者在交谈中对垒,在对话中发掘两种不同文化在看、感和思上的差异和盲点,并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当今世界,这无疑是一部难得的跨文化之力作。
“艺术8”受到了中法两国政坛的关注,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法国总理瓦尔斯等都到这里做过客,佳玥为中法两国艺术交流所作的贡献得到了他们的赞扬。佳玥告诉记者,她的愿景是把“艺术8”在中法大学的旧址上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让它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坚实桥梁。
(本报记者 肖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