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

    西欧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活水平

    作者:李友东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28日 11版)
    维多利亚时代在田间劳作的乡村妇女
    19世纪英格兰一处农户家庭

        15-18世纪中期,在西欧乡村,发生了两场性质不一但却相辅相成的变革。其一,史家称之为“农业革命”。在此过程中,土地制度(主要表现为圈地运动)、耕作、播种、施肥等技术,农作物品种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场农业革命不仅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农民与土地分离,解除了农民对领主的依附关系,变成了雇佣劳动者,为原工业化的出现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几乎在同一时期,西欧乡村中发生的第二场变革,史家将其称为“原工业化”。之所以加一个“原”字,是因为它是在未发生革命性技术革新的情况下,依赖于西欧乡村手工业而产生的一次大规模经济扩张。原工业化生产虽以传统方式来组织,但面向市场。乡村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工业村庄”的出现,工业村庄则大量吸收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其中,人口不断增加。工业村庄内设有商店、货栈、旅店等,逐渐发展为新型工商业城市,成为城市兴起的一种新途径。这一过程随后波及整个欧洲。

        这两场变革改变了西欧农村的经济性质,拥有租佃土地、面向市场生产的农场主,和受雇于农场、拥有小块土地或无地的、从事半工半农生产的农业工人,逐渐成为西欧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两大类人群。同时,这两场变革也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据统计,拥有一小块土地,且从事包括纺纱织布和其他手工劳动的农民家庭,其收入甚至要超过传统农业中的中等农户,而消费水平的变化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消费市场。

        17-18世纪中期,农村人口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农村中的富有和中等阶层大规模重修了房屋,屋内开始有了羽绒床铺、床单和染色的地毯等。贫困阶层亦改善了住房条件,人畜共处一屋、全家睡在地上的现象已基本消失。住房面积、条件和舒适程度都得到提高,能提供更多房间和淋浴设施的楼房数量增加。饮食方面,小麦、肉类和啤酒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农村开始使用装饰精美的锡铅合金器皿、厨具。18世纪,在瑞典和威尔士,落地座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懂得把握市场,能为区域、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大众消费品的富有农场主,有能力供子女上文法学校和大学,并留下足够的土地,让子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欧洲城市化进程相继展开。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大量出现,英国在1800年的大城市只有伦敦一个,到1891年,增加到24个。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进入乡村,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农场排挤了小农经济,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及较高工资,城市工人的工资一般为农业工人工资的2-5倍,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于城市能提供较高工资、较多工作机会,以及较为丰富的文化和娱乐设施,18世纪的人们将进入城市视为“向文明进军”,普遍蔑视乡村,认为那里是落后农民和邋遢的土包子的故乡,传统的农村社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走向衰落。

        在此期间,尽管人口流动的总趋势是从农村转向城市,但农村的生活水平依赖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从相关数据来看,虽然农业工人的工资涨幅是同时期涨幅最小的一个阶层,但受到农村劳动力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农村雇工的工资开始缓慢上涨。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英国生活费用下降了32%,但农业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却上涨了25%,由此,有学者将这个时期的农业工人称为“富裕的农场工人”,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改善。

        饮食方面,作为实物报酬发放的茶、糖、肉、鱼和面包,已经常见于午餐。啤酒、烟草也不鲜见。随着规模效益导致的成本下降,作为工业制成品的鞋子、衣服价格开始下降。英格兰和阿尔萨斯农民从商品经济中受益,建造新房,并购置漂亮的锡器和家具。随着房屋面积增大,窗帘、镜子、钟表甚至缝纫机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工人家庭。同时,随着英国在19世纪后半期普及义务教育,农业工人的识字率也由19世纪中期的2/3上升到一战前的95%。法国的近代农业革命虽然不如英国彻底而迅速,未能在农村分化出资本主义农场和雇佣工人阶层,仍是以小农为主,但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农村也有较为明显的进步。法国农民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提高,1867年全国平均儿童就学率为69.1%,1876年达到73.6%。文化水平的提高,推进了农村日常休闲生活的城市化。一些廉价的报纸杂志和书籍进入英国和法国农村,读书看报的人增多,读书俱乐部、酒吧、温泉疗养、海滨度假对农民来讲已不稀奇。

        进入20世纪以后,欧洲城市化开始扩展到郊区,铁路、公路、运河已将大部分农村定居点连接起来,乘火车旅游、到海边度假成为农村工人的一种风气。但随后爆发的一战、二战,导致经济衰退、人员和财产伤亡。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了涵盖农村的福利保障制度,消除了社会保障政策中农工、城乡的差别,欧洲农村社会向城市的人口外流到达历史的拐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就业机会的饱和、城市节奏的加速和住房负担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由,向农村迁移。欧洲发达工业国家的城市化进入向农村、郊区迁移的所谓后工业时代的新城镇发展阶段。

        总的来看,15-18世纪中期的农业革命为原工业化提供了资本、劳动力、原料等条件,而原工业化则面向市场生产,将剩余劳动力吸纳到手工业和工业生产上,从而改变了欧洲农村的经济性质,农民的生活水平初步有所提高。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对社会关系的极大改造,同时也是城市及城市生活出现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大量新城市的出现,既是对工业体系之生产、服务、居住、消费过程的集聚,同时也塑造出一种包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市政、教育等社会制度在内的新生活方式。这些都影响到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后,由农村与城市两种属性相融合而出现的新城镇,成为解决欧洲“大城市病”的良药妙方,亦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此时欧洲城乡生活水平已基本无差别,甚至就环境而言,城市还有被农村反超的趋势。(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