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上亿学生的前途,它将倒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要求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加强协同创新。”26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话题引到了中小学。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为过。去年9月,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公布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试点;同年12月,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公布了4个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自选三门”等措施,这标志着多年来一把尺子衡量人才的教育模式将被打破。
没有了“一把尺子”,中小学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钟秉林分析:“此次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所以中小学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必须摒弃。”
此次改革中,中小学对学生的评价将是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面临改革。钟秉林对记者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是此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中小学必须改进综合评价方式,丰富综合评价内容,客观准确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同时,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功能。另外,中小学还要重视人才培养体制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分组学习、选课制和‘走班’教学等改革尝试;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调整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机制。”
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改善是关键。钟秉林强调:“应重视提高教师发现学生特长和潜力、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在教学上,要打破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带来的变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参与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