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方式上看,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无数相互冲突的意志和行动的碰撞中,经过历史的冲刷、时间的沉淀而缓慢形成,这是过去历史时代的特点;二是在社会先进力量的引领下,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较为迅速有效地形成全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有力地支撑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的出版体现了第二种方式,表明了我们党在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根本特点——自觉性。
走自觉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之路,最根本的是要有先进的思想和彻底的理论。核心价值观的驱动力是利益诉求和道德追求。在无数逐利的利益诉求中,谁的利益能得到历史的承认和人民的认可?在无数求“善”的道德追求中,什么样的善能在社会中扎根、在历史中实现?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就无法预测。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为什么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抵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没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就无法辨别。只有在科学预见和道德正义的前提下才有自觉性。现在有一种偏向,就是把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思想理论建设相割裂,就价值观说价值观,结果导致价值混乱,甚至助长了错误价值观的泛滥。比如,止步于“人民性”,不谈党性、阶级性。其实,判断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必须放在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作出,而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工人阶级的阶级要求。我们认为,不存在抽象的“人民性”,只有先进阶级才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广大人民,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在今天依然是人民性的基础。丛书的出版,表明了用先进理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理论发展创新的这样一种辩证关系。
丛书的指导思想明确、内容体系完备、问题意识强,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当然,作为研究,这仅仅还是开始。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如何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如何推向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如何进一步凝练等问题,都还需要长期、艰苦、深入的研究。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侯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