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国留学七年,头一次春节回家,全家人计划团聚过年,却还是没能如愿。岳父去世20年了,我们第一次把70多岁的岳母从新疆接来过年。母亲却说什么也不愿意来,“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她说自己毕竟是80多岁的老人了。父亲去世10年,母亲总是守着山西老家,一再叮嘱我不要惦记她,她一切都好。可看着视频里她越发佝偻的身体,因为耳朵听不见使劲贴着电脑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以前每次离家,走的时候都不让母亲送,她也答应不送,可到村口的车站一回头,母亲总跟在后头。母亲老了,过一年少一年,今年春节不能陪她,实在遗憾。
岳母来的这一天,我和儿子去机场接她。排队等座位时,一位中年大妈冲过来,占着座位大声喊:“快来,这有位置!”看起来和我儿子一般大的男孩走过来:“妈,大家都排着队呢,我们到后头去。”
儿子也这样教育过我,他从不让我在公共场所抽烟,说二手烟严重危害他人健康,凡是有屋顶的地方,他提醒得更频繁。还有一次我开车心急,直行道强行左拐,儿子指责我:“不能这样,每个人都不遵守规则,世界就乱套了!”
这几件小事触动了我,中国传统向来是老人教育孩子,要守礼仪、懂礼貌。可现在反过来了,这在几千年来是头一回,年轻人比中老年人表现得更讲究文明,更懂得礼数。
回到家,妻子和岳母开始包饺子。儿子竟也熟练地包起来。他说,每年春节留学生都会聚在一起包饺子,这个习俗寄托着他们的新年祈望。“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我们大部分留学生都会去打工。”父母盼着儿女回家团圆,儿女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两代人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我不禁感慨,中华孝道文化在大洋彼岸从未式微,恰恰在异乡学子心中根深蒂固。
2009年是儿子在国外度过的第一个春节。除夕之夜,他竟然梦见了汶川地震灾区,醒来回忆起2008年我带他去灾区的情景,他说他在想汶川的人们怎样过春节。这一年我陪母亲过年,母亲说:我比你们幸福,三个儿子都在身边,你们的儿子却在大洋彼岸。一句话说得妻子泪水涟涟!
第二年儿子说他没做梦,电脑上看着春晚就睡着了,醒来一看,衣服都没脱,手中还攥着一张全家福。去年是儿子在海外的第六个春节,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他泪湿衣襟,发誓不再漂泊、立志报效祖国!我的眼眶湿了,第一次在儿子面前掉泪。
晚饭后,岳母起身洗碗,我和妻子连连阻止。儿子却说,“让她洗吧!”岳母走到水池边,佝偻的背影多了几分精神,她洗得格外认真,花了半个小时才洗完。“外婆辛苦了!歇歇吧!”儿子给老人擦了擦手,将她搀回房间。他又返回厨房,把碗重新洗了一遍,对我们说:“外婆虽然老了,但她总想为儿女做些什么,让她洗碗,她会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聊起身处异国的感触,儿子说,出国前网络信息呈现的是“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出去后发现不是这样。“在国外,爱国是内心深处最自然的情感,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谈到未来,儿子说要早日学成归国,“国家为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我身边80%的留学生都打算回国发展”。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今年56岁,人生已过半,从一个乡下孩子,到今天有家有室有挚爱的事业,老人的恩情陪伴我走出去闯事业报国家,如今儿子的懂事又带着我回家来享天伦话桑麻。上有老,下有小,让我始终饱含前进的激情,这是不竭的财富。期盼天下所有老人都长命百岁,期盼天下所有孩子都茁壮成长!
(本报南京2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