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隧道过桥梁,轰鸣的火车沿着金沙江在峡谷间穿行。车上,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写满了回家的喜悦,车下,一名名铁路工人正挥汗如雨,用心呵护着每一米接触网、每一架信号灯、每一寸钢轨。日前,记者来到昆明铁路局广通工电段辖内的成昆线,采访一线职工在春运中的点滴故事。
提供列车动力的“蜘蛛侠”
更换吊弦、调整定位、紧固螺栓……在拉鲊火车站,拉鲊接触网工区的职工在6米高的作业车平台上,紧张有序地检修着接触网设备。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列车都要靠机车顶上的受电弓在接触线上滑行获取电能,一旦接触网出现故障,列车将寸步难行。
拉鲊接触网工区地处金沙江河谷干热地带,与金沙江遥遥相望,常年气候炎热干燥。“冬天还好,夏天可就遭罪了,干天窗就像烤火炉一样,身上得脱好几层皮。”黝黑的80后工长杨东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介绍说,“春运期间,加开了好几趟临客,我们得加强对设备的检查整治,才能保证旅客的安全出行。”
一年365天,工人们大多数时间都要在带着27.5千伏高电压、距地面6米多高的接触网设备上度过。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们为“蜘蛛侠”。“我们每天都会利用火车的运行间隙,申请天窗点对接触网线路进行检修,保证火车的安全运行。”杨东告诉我们。他口中提到的“天窗点”是行话,指的是“两列火车前后运行时间上留出来的间隙,一般有一个多小时”。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要检调1公里接触网线路、20多根支柱和数百个关键部位。
“时间有限,身手敏捷的才能上网作业。”班长尚鹏晓说。脚下踩着一根高压线,身上系着一根安全带,头上戴着一顶安全帽,接触网工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刚到工区时,有恐高症的尚鹏晓爬不到2米高就不敢再往上,腿脚颤抖厉害。为克服恐高,尚鹏晓坚持每天在练兵场攀爬支柱,并慢慢尝试在接触线上行走。一年下来,他就可以快速攀爬接触网支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一样行走了。
擦亮列车眼睛的“医生”
在元谋车站,元谋信号工区工长王之祥蹲在信号机旁,摸着冰冷的钢轨测试着轨面电压。每次到车站,他都要对全站的信号灯检查一遍,看看连接线有没有脱落,螺丝有没有松动。
行人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列车在行驶时,同样要听从信号指令,看见绿灯,列车一路呼啸而过,若是红灯,则须减速停车。有人把信号工比作铁路的“眼科医生”,只有眼睛擦亮了,列车才会安全。
“黄灯机构副灯机座少一个螺帽,必须马上补上。”王之祥发现设备问题后,立即从工具包里拿出螺帽,娴熟地装上。王之祥说:“春运期间,列车运行密度大,设备使用频率高,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
扳手、钳子、螺丝刀、万用表……王之祥挎着的工具包里,应有尽有,沉甸甸的,足足有十几公斤。“工具包是我们吃饭的‘家伙’,不论到哪儿干活都得背着它。”王之祥微笑着说。
回到工区,王之祥没有坐下歇息,而是拿起电话逐一向车站询问信号设备运行情况。电话询问完后,王之祥又到了车站信号机械室,机械室里摆满了一排排继电器以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信号设备。王之祥说:“信号就像是火车的眼睛,列车的运行要根据信号变化来执行,而这个机械室就是信号的中枢大脑,整个车站的调度指挥就靠这些设备。”
话刚说完,王之祥就边检查设备边记录着检查情况,《电源屏测试卡片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次检查的情况。
丈量列车足迹的“侦察兵”
正午时分,在成昆线768公里450米处,迤资线路工区工长蔡金奎已经沿着铁路走了近10公里。一路上,他仔细检查每一寸钢轨、每一颗螺栓、每一个扣件……发现20多个地方有问题。
春运期间,蔡金奎每天早上在工区值班记录本上签完字,背着工具包,带上行车防护用品,就像“侦察兵”一样到线路上侦查设备情况。“线路上每一颗螺栓、每一组道岔、每一根钢轨都是安全的‘神经’,来不得半点马虎。”蔡金奎说,线路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只有到线路上巡查心里才踏实。说完,蔡金奎从包里拿出面包、饼干和水,一边吃着,一边翻看记录本里检查发现的问题。
“铁路都从崇山峻岭间穿过,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外出检查和作业时吃饭困难,我们都想办法克服困难,这干粮不仅方便易带,而且还能解饿。”蔡金奎微笑着说。以前工人靠铁镐、钢叉、牛耳耙等工具进行全手工养护线路,现在已经全部用上了电动螺栓扳手、电动捣固镐、液压起拨道机、清筛车、钢轨打磨车等现代化机械,运用科技手段极大地提升了线路质量保安全的能力。
螺栓松动一颗、扣件缺失一套、钢轨轨向不良一处……没走出多远,蔡金奎又发现几个设备问题。“这些问题看着不大,但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列车安全运行造成影响。”蔡金奎边说边仔细地记录着检查情况。
呜……伴着一声长长的汽笛,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呼啸而过,蔡金奎停下脚步,目送着列车渐行渐远。
(本报昆明2月16日电 本报通讯员 周祥明 本报记者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