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宋玉赋“巫山”地望调查

    作者:刘刚 李骜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6日 16版)
    图一
    图二
    图三

        宋玉赋巫山位于何地?古今说法有三: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言,巫峡之巫山,帝女居焉,宋玉所赋即此;⒉唐裴敬力主宋玉所赋为今湖北汉川之仙女山;⒊钱穆据《战国策》以为,宋赋巫山疑在今大洪山脉中。当代学者于三说,均有采信。为此,我们实地调查了湖北随州市大洪山、汉川市仙女山和重庆巫山县阳台遗址,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

     

    大洪山、巫山县阳台、仙女山调查印象与文献描述比较分析

     

        大洪山古志称“盘基百余里”,主峰宝珠峰位于湖北随州市西南长岗镇,海拔1055米,高出周围山阜近五百米(图一)。登顶远眺,众山皆小,连绵无际。《大洪山志》载:洪山雄峙汉东,“而涢(水)、均(水)与富(水),则山顶之水亦分注焉”。然源头有如滥觞,于峰顶,均不可见,唯斋公崖下富水之源白龙池海拔840米与峰顶相近,尚可见清波一泓。《志》又言,“山高寒,多大风,……顶上花木不生,而空中时闻异香,杳不知其所自来者。当夫时雨初霁,天朗气清,登而四望,襄邓郧郢间山川皆可指数。”这是作者登顶唯见四围皆山、而不见众水的真实写照。

     

        北魏郦道元首倡宋玉所赋乃今重庆之巫山,然而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今巫山县与宋赋所涉之阳台有二:一在新县城内西隅;一在巫峡十二峰之飞凤峰山腰。巫山新城内阳台山顶有古高唐观,门牌巫峡镇高唐街56号。然此阳台之说晚出,始见于宋《太平寰宇记》。飞凤峰山腰之阳台,位于巫峡长江南岸,又称神禹受符坛。《光绪巫山县志》说,“凝真观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台为岩体而其上平旷。台下山麓缓坡上为唐代始建神女庙遗址,宋改称凝真观,清雍正间称“云华夫人祠”,而光绪间又重称“神女庙”。据《雍正巫山县志》,“云华夫人祠,昔在飞凤峰,万历年间始移建于治东象山之上”。象山位于巫峡镇江东嘴村,其庙已因三峡大坝蓄水而淹没(图二)。飞凤峰阳台说较古,唐初仪凤元年已于此置神女庙。这即是我们要讨论的古阳台。明李一鳌《神女庙记》对古阳台山景水势均有描写:其写山,环望巫山十二峰“共得九焉”。说明阳台甚或其所依托之飞凤峰,处群峰之中,并不突出。其写水,唯写大江“惊涛澎湃,喧豗匉訇”,而不及飞凤峰东神女溪。

     

        仙女山位于汉川市区西南,今辟为公园(图三)。山不高,海拔99.1米,然明曾朝节《题仙女山》称其:“何处窥圆象,当空一柱孤。”明林若企《记略》曰:邑之阳台山“突焉耸翠”“环视如削”。清徐志《游采芝山赋》称其:“挺孤标以特出,峙胜概而长留。”为何一座小山被描写得如此高峻?清知县卓振清《禁采芝山凿石碑》说:“邑以汉川名,明乎其地处洼下,滨汉之皋,环湖之内,古所谓泽国也。泽国而得以长存,厥赖有境内一二高山维系奠安之。若采芝山者,兀峙西郊,城垣坛宇,实依其麓,尤为地脉所钟焉。”以此知,其处地势低洼,远近无高山可比,且山势峭拔。因此相对而言,自然会产生宋赋“赫其无畴”的视觉印象。据古志载,神女寺本在山顶,而今在环山路旁,可见城市建筑给仙女山留下的空间仅仅是接近山顶的部位。山顶地势平坦,与文献所记“山形如台”吻合。公园有神女雕像,做吹笛状,当以另一传说仙女杜媪教汉川乡民乐舞为原型,而非宋赋神女,具体比较请看图表一。

     

        比较可见:大洪山与宋赋,仅在“山之方位”“山体状貌”两项上相符或相近。巫山阳台与宋赋,也仅在“承载文化”“岩石描写”两项上相符合;而“山体状貌”一项,只有变换理解角度,才能与宋赋接近;至于“山下水情”一项,仅在水势方面与宋赋接近,可勉强看作部分接近。而仙女山与宋赋,有“山之方位”“承载文化”“山下水情”“山区田猎”四项完全符合;有“山上岩石”“山顶地势”两项非常接近;而“山体状貌”一项,在特定视觉效果条件下,可认为与宋赋接近;“山顶植物”一项,在逻辑推理中可达到宋赋描写之要件。据此有理由认为,汉川仙女山与宋赋巫山相契合。而巫山阳台与宋赋的契合率,只近于百分之五十。至于大洪山既没有宋赋神女的文化承载,也缺乏与宋赋相符合的事项支撑,可排除于下文的讨论之外。

     

    古代巫山与汉川对宋赋神女接受概况比较分析

     

        自郦道元将重庆巫山与宋赋神女联系起来,六朝至唐人们深信不疑。然而情况在北宋发生了突变,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广记》引五代杜光庭《集仙录》将宋赋神女转换为助禹治水的云华夫人,这一转换,得到了朝廷的认同,据载,英宗诏修庙宇,神宗敕号游真,徽宗改神女庙称凝真观,于是宋赋神女便在朝廷旨意下被扬弃。南宋绍兴间马永卿《神女庙记》力辩,传世的《高唐》《神女》非宋玉所作,楚襄王与宋玉未到过巫峡,从而否定了宋赋神女的可信性,强化了神女庙主神乃云华夫人的说法,并立碑庙前,昭告天下。绍兴二十年宋高宗更敕封云华夫人为妙用真人,至此以云华夫人取代宋赋神女的朝廷意识,得到了彻底落实。元明两代,延续着宋代的既成事实。然而,尽管宋赋神女在文化接受中受到鄙视而惨遭扬弃,但宋赋却以其文学魅力,始终流传于世。明末学界对宋赋神女重新审视。李一鳌《神女庙记》申辩说“祠以祀其佑此雄关险峡、俾舫舻安澜者,不必辨为神女为夫人也”,将宋赋神女与云华夫人同等对待,对宋赋神女予以巧妙地接受。清代虽持云华夫人说者仍不乏其人,但余廷勋《神女记》直言“是神女系瑶姬,并非云华夫人”,于是宋赋神女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的扬弃后,又恢复了神女庙主神的身份。

     

        汉川仙女山称巫山,始见于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赋曰云梦其南“缘以大江,限以巫山”;而被认为是宋赋巫山,缘起于中唐此地县令裴敬。在巫山文化扬弃宋赋神女之际,宋赋神女却在汉川文化中得以强化,如明代《明一统志》《万历汉阳府志》更以北宋范致虚《题阳台山》诗与宋赋为证,力证“阳台之在汉川何疑焉”。明代文人墨客也借汉川阳台山吟咏宋赋神女及其传说。然而明末清初,汉川文化承载的宋赋巫山与神女,遭受了巫山文化的猛烈冲击,并在挤压中发生扭曲。清早期,阳台山曾三次更名:顺治中,更名为飞来峰;康熙中,更名为采芝山;乾隆中,更名为羊蹄山。据载,其原因始于对承载文化的不自信。然而,宋赋神女在汉川文化中并没有因此绝迹。邹枚《广福寺新建准提阁记》载,“汉川之阳台神女”被信众奉为菩萨供在寺中,这即证明了宋赋神女在汉川边缘文化中继续传播的事实,具体比较请看图表二。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巫山文化有“承载之态势”“恢复后宋赋神女之情况”两项优胜,汉川文化有“承载之线索”“传承之连续”两项优胜;而在此外六项中,除巫山文化在“文化承载之首倡者”一项上略胜一筹外,其他五项中,理性的天平都偏重于汉川文化。况且在巫山文化扬弃宋赋神女时,宋人马永卿“更以信史质之”,提出楚襄王不可能去巫峡巫山的论断,理据坚实,极有说服力。再结合前表的比较结果,我们最终的结论是,宋赋巫山当为古称巫山或阳台山的今湖北省汉川市仙女山。

     

        比较对象
    比较事项
    宋玉所赋 随州市大洪山 巫山县阳台 汉川市仙女山
    山之方位描写 游于云梦之台;游于云梦之浦。 在云梦以北,与宋赋描写接近。 远离云梦,与宋赋描写不合。 位于云梦泽东,符合宋赋描写。
    山体状貌描写 上属于天,下见于渊;巫山赫其无畴。 海拔千米,高于群山;符合宋赋“赫其无畴”。 在峡中与十二峰并立,与宋赋“赫其无畴”不合。 山不高,然周遭洼下,比衬中可称“赫其无畴”。
    山之承载文化 楚高禖巫山神女。 唐慈忍传说;与宋赋无关。 宋赋神女与云华;有宋赋因素。 宋赋神女与杜媪;有宋赋因素。
    山下水情描写 临大抵之稸水;观百谷之俱集。 多条水流滥觞于此,与宋赋差异较大。 北临长江,东临神女溪,无湖泊,与宋赋有异。 临汉水,多水流,多湖泊;符合宋赋描写。
    山上岩石描写 盘岸巑岏;磐石险峻;交加累积,重叠增益。 山为土阜,无“盘岸”“重叠”之势,与宋赋不合。 奇异兽形,巧绘耸出;壮若铁马;有宋赋之势。 磴欹出以还平,石危悬而欲落;接近宋赋描写。
    山顶地势描写 地盖底平;箕踵曼衍,芳草罗生。 顶峰陡峭,与宋赋不合。 石平旷无箕踵之像,与宋赋不合。 山形如台;与宋赋描写接近。
    山顶植物描写 水生草本;薄草靡靡,联延夭夭。 顶上花木不生,与宋赋不合。 石坛不生水草;与宋赋不合。 土阜如台可生花草,与宋赋接近。
    山区田猎描写 纵猎者,基趾如星;涉漭漭,驰苹苹;获车已实。 四围冈峦起伏,虽可田猎,但不符合车猎描写。 崇山峻岭,几无平阜,不具备车猎条件。 四围平原草泽,适于田猎;符合宋赋车猎描写。

     

    图表1

     

        比较对象与分析
    比较事项
    重庆巫山县阳台 湖北汉川市仙女山 比较分析
    文化承载之线索 首见《战国策》;能确定地望者为《汉书》。 除文本及汉《子虚赋》外,首见于《隋书》。 汉川合于宋赋云梦之浦的描述,重庆不合。
    文化承载之首倡者 北魏郦道元将巫峡巫山与宋赋神女联系起来,但未言阳台地望。 唐裴敬力主汉川阳台山为宋玉作赋处,作记立碑“以正其由”。 郦说早于裴说,然先秦巫山有六,汉志唯存重庆,郦说可商榷。
    文化承载之标志 飞凤峰神女庙,始建于唐仪凤三年。 阳台山神女庙,据《寰宇记》建于楚怀王时。 汉川神女庙始建年代实为推测,有待详考。
    文化承载之连续 自宋至明宋赋神女被扬弃,清初重新接受。 清被边缘化,然宋赋神女仍在民间传播。 巫山有间断,汉川边缘化后仍延续传播。
    文化扬弃之原因 民间评议,得到朝廷特别是君王的认同。 民间评议得到地志采信,未得到朝廷认同。 巫山朝野认识一致;汉川朝野尚存争议。
    文化扬弃之理据 理学依据,有伤风化;文本考证,以为伪托;历史佐证,未到巫峡。 理学依据,有伤风化;文本考证,附会不经;山名考证,音近而讹。 二者理学依据偏颇;文本山名考证失实。巫山历史佐证可信。
    取代宋赋神女者 云华夫人出于《集仙录》,成书于五代。 杜媪传说,据“采芝”事为清初民间传说。 替代者传说晚出,皆不能取代宋赋神女。
    取代后宋赋神女之情况 原庙名被更改;庙主被易名;宋赋神女被扬弃,无庙祠奉祀。 移至广福寺(阳台寺丛林)奉祀,将宋赋神女称为阳台神女。 对宋赋神女,巫山文化彻底否定,汉川仍为非主流文化奉祀。
    恢复后宋赋神女之情况 宋赋神女与云华夫人并祠。 至今尚未恢复庙主地位,仍被边缘化。 巫山宋赋神女高于云华;汉川仍被边缘化。
    恢复后文化承载之态势 为多数学者认同;多有吟咏;为地志记载。 为有些学者认同;亦有吟咏;为地志记载。 巫峡说得到普遍认同;汉川说认同盖寡。

     

    图表2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