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公众听不懂,关键问题不在于表达形式是现代汉语还是五言诗,而在于工作报告有没有直面问题,有没有遮遮掩掩,有没有将心比心地与公众站到同一个立场上。
据媒体报道,日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治在该区人大会上,以“五言诗”的格式作了一份6000字的报告,成为网络热点。对此,公众褒贬不一。有观点认为,这样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突破了既有的“八股”模式,使原本可能昏昏沉沉的听众顿时精神抖擞;也有观点认为,在人代会上进行“诗朗诵”不够严肃,反而把工作报告庸俗化了。
用五言诗作工作报告,在该区的人代会上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与会者的反应尚佳。五言诗的语体特点与公文相差甚远,工整对仗的格式、字句间的韵律,感染力确实很强。相比有些地方两会上的公文抄袭、议案雷同的情况,这样的工作报告称得上下了功夫,文风为之一新,现场为之一振。
问题是五言诗的形式虽然新颖,但诗歌的表达范畴还是有限的。话可以说得很漂亮,但一些专业的词汇,如大气污染防治、工业生产增加值该如何表达?更何况一串具体的数据,又怎么用诗歌来概括?对于真正想了解情况的听众、读者,与其搜肠刮肚、没日没夜地去作圆满一首诗,还不如老老实实地说出来,效果还更好一些。诗歌终究是诗歌,即使在热爱诗歌的唐朝,公文往来也不会浅吟低唱,毕竟在公文中把话说清楚才是首要的。
该区的人大领导用五言诗作报告的初衷,或许正是有感于有些公文千篇一律,套话、空话成风的弊病,而希望有所变革,在形式上来一次创新,让工作报告接地气、有人听,而且听得下去。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若依然是模模糊糊的概括,喜气洋洋的歌功颂德,没有实打实的干货,那么无论在形式上怎么创新,都有可能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空话、套话,因为文体是有限的,挨个用了之后,还是没说到真正的问题上,公众又怎么会买账?
对于机关单位来说,空话、套话太多的问题确实要改一改了,但究竟怎么改才能让公众听得明白,听得不难受、不费劲?其实,公众听不懂,关键问题不在于表达形式是现代汉语还是五言诗,而在于工作报告有没有直面问题,有没有遮遮掩掩,有没有将心比心地与公众站到同一个立场上。把这些做好了,公文不需要多少润色与新花样,平淡如水地说出来,读者也不会觉得厌烦。毕竟,人们对政府部门工作报告的态度,是期待它能“走心”,而不是看“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