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5日 星期日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福建宁德赤溪畲族村奋斗奔小康30年不停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雷顺号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5日 01版)
    几名小朋友在赤溪村村头玩耍。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福建省宁德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聚集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畲族人口,全市9个民族乡均为畲族乡,242个民族村中有238个是畲族村。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团结带领全市300多万汉、畲等各族干部群众,着力推进改变面貌、加快发展的奋斗之旅。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就如何加快畲族经济发展、推进畲族文化建设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殷切期望畲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期望民族更加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富裕。宁德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大力推动畲族乡村与全市一道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赤溪畲族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日前,“全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福鼎市畲族村寨赤溪村传来喜讯:2014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全面迈入小康生活。而2014年,宁德全市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1万元。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30年前,赤溪畲族村因为贫穷而远近闻名。30年来,这里的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扶贫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摆脱贫困的小康路。

     

        1月20日,在会见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迈入小康的赤溪村,成为我国农村扶贫攻坚、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赤贫畲寨拉开全国扶贫序幕

     

        户户鞭炮声,家家米酒香——春节将近,记者从福鼎市区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了赤溪村。

     

        见到畲族村民钟而钊时,他正和几个果农在果园里修剪枝条。“果子长势很好,10多亩红心蜜柚去年总产量1万多公斤,半数以上以每公斤10元左右的价格卖到外地,剩余部分在本村销售。”钟而钊说。

     

        钟而钊告诉记者,30年前的赤溪村可没有这般好光景。当时,这里是宁德最边远、最贫穷的地方:13个自然村分散各处山头,去一趟村部没个半天到不了;农民人均年收入才166元,家家茅草房,顿顿难揭锅;村集体还欠着10多万元债务。

     

        赤溪村的赤贫引起了各方关注。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封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畲族群众贫困状况的来信,并配发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报道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全国性扶贫攻坚工作的序幕。正因为此,赤溪畲族村被称为“全国扶贫第一村”。

     

    从“造福工程”到精准扶贫

     

        刚开始,对赤溪村的扶贫是“输血”式的。当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年年给钱、送物、供良种,但由于这里自然条件太过恶劣,收效甚微。到1994年,下山溪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1994年,宁德市提出了整村搬迁、异地安置的扶贫模式——“造福工程”。

     

        1994年12月,钟而钊作为第一批造福工程受益户,下山搬迁到赤溪村长安新街,住进了新房。在随后的几年中,赤溪畲族村先后将200多户800多名畲、汉群众搬迁安置到长安新村。搬迁后,村民重新分到了口粮田,政府为安置点解决了饮水、用电、小孩上学等问题,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要让畲族群众走上致富路,必须立足山区,做足“山文章”。赤溪村位于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西南麓,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溪瀑景观奇特、溪水清澈。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山地资源是大自然的厚赐,赤溪畲族村由此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扶贫致富小康路。

     

        2005年,赤溪村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先后开发竹筏漂流、生态(峡谷)运动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七彩蝴蝶园等旅游项目,带动赤溪村200多户群众参与旅游产业经营。

     

        生态旅游产业提高了赤溪扶贫的精准度。赤溪村有耕地1400亩、茶园900多亩,毛竹种植面积4000多亩,由于农业耕作模式、交通设施落后,无法实现有效增收。旅游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山地农业、农家体验、旅游产品、劳务服务等多种类收入渠道,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条件。

     

        旅游产业打通了赤溪扶贫的交通瓶颈。2010年至2012年,福鼎市多方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改造进村公路,赤溪至国省道的时间从原先的近3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2013年11月,宁德市又开始建设总投资3.19亿元的杨家溪至赤溪旅游公路项目,预计2016年建成通车,届时赤溪至高速路的时间将缩短为20分钟。

     

    挖掘畲族绚丽文化

     

        除了“靠山吃山”,畲族文化成为赤溪村奔小康的关键词。

     

        丰富的饮食文化、亮丽的多彩服饰、古老的美丽传说,一起构成了闽东畲族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福鼎市农业局副主任科员、赤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纯华告诉记者,为了推进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发展民族风情游产业,镇村干部深入赤溪14个自然村庄,挖掘景点和历史文化。同时,依据村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及产业资源优势,聘请省内设计单位的专家编制村庄规划,规划融合了畲族文化、养生健体、田园风光和生态农业等元素,着力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畲族村寨。

     

        “快过年了,这里的游客会多起来。我也要多准备些乌米饭、米酒招待游客。”中午,村民雷阿华正在家里制作畲族传统食品。她告诉记者,自己在村旅游公司上班,空闲时制作一些畲族食品、饰物等卖给旅游公司,今年全家年收入15万元,“过完年,我也要给自己放放假,和家里人出去旅游”。

     

        一排排崭新的畲族民居,石墙石阶,篱笆古树——如今的赤溪村令人流连忘返,“民族团结和谐”主题公园令人着迷。独特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生态引来游人如织,2014年到赤溪村周边景区的游客达14万人次,全村旅游业收入3000多万元。

     

        在南国温暖的阳光下,赤溪这个美丽的畲族乡村,让人分外陶醉。(本报福建宁德2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雷顺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