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

    经济观察

    用改革创新打破制约

    作者:陈晨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2日 13版)
    CFP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十一连快”。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三农”发展的成就可圈可点。但在细数成就时,也必须理性看待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种种制约。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价格日益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稻谷、小麦、玉米等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强;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把这些“瓶颈”放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来看,发展的渴望与制约的压力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这一方面反映了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三农”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客观要求。

        新常态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如何继续保持农村良好发展势头?如何继续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三农”工作应该怎样展开?今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给出了答案,可以看出,改革创新是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重中之重。30多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释放了长期被禁锢的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当前,我国农业需要加快由粗放增长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而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方,新常态需要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改革迈向新征程,以改革创新打造新常态下的“三农”新思路。

        改革创新要改些什么?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和资源的挤压,分散的小散户种植已经很难从农业生产中获取较高收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部分农村无人种地的尴尬局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是破解“谁来种地”的现实选择,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引导土地经营规范有序流转,必须以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为基本前提,从当地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出发,保护土地转让农户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要着手培育种植养殖的专业大户、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改革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原则,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明晰产权归属,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复杂,改革要确保“三条底线”,即在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审慎稳妥地推进。切实保护农民的应得利益,使其不受损害。

        除此之外,创新还要新在哪里?事实上,今年的一号文件本身就不乏创新的亮点,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一方面,法治为改革保驾护航,使改革的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另一方面,杜绝了“以人代法”现象的发生,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回归到创新的目的,不外乎是使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都有提升。因此,除了改革创新还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使科研成果实现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农产品流通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菜贱伤农”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粮食在储藏、流通环节存在巨大的隐形浪费,这都与落后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不无关系。要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加快流通网络的建设,促进农产品与超市、社区等的对接,充分利用好电商平台。(新闻观察员 陈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