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

    新展大观·“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览近日亮相国博,近350件顶级藏品在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这个被称作“欧洲不死的勇士”的民族更加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肖邦的旋律中品味波兰

    作者:本报记者 鲁博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2日 09版)
    展厅现场 本报记者 鲁博林摄
    远东风格瓷器

        在舒缓的肖邦钢琴乐伴奏声中,中国国家博物馆2月6日举行了“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览开幕式。此次展览得到来自波兰全国17家一流博物馆、美术馆的倾力支持,近350件顶级藏品集中展出,系波兰艺术首次在中国大规模、高水平、系统性地亮相。

     

    “不死勇士”的坎坷国运

     

        走进序厅,迎面出现的便是一段波兰国土演变的小视频,视频展现了近几个世纪中,波兰饱受列强蹂躏之痛。然而,这个被马克思称作“欧洲不死的勇士”的民族,其武功军容也曾威震东欧。

     

        展览上,一套“挥着翅膀”的胡萨尔骑兵铠甲引人注目。胡萨尔骑兵又称“翼骑兵”,是波兰历史上“黄金时代”代表性的专业骑兵部队,一度以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成为波兰军力的传奇和象征。

     

        波兰黄金时代的战功,还体现在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中。约瑟夫·勃兰特的《合奇姆战役》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1621年波兰军队力拒土耳其入侵的战事。杨·马特义科的《国王斯蒂凡·巴托雷在普斯科夫》则将这位伟大君主击退莫斯科的威武军力刻画得惟妙惟肖。

     

        尽管有如此辉煌的过去,波兰还是在18世纪末遭遇了“瓜分豆剖”的命运,开始其长达一百多年被压迫的屈辱史。马切洛·巴恰雷利的讽喻名画《手持时漏的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描绘的正是这位末代国王的最后时刻。画中国王被描绘成一位身穿家居服的睿智哲人。然而中方策展人王辉告诉记者,这位国王虽雅好艺术却不善治国,不仅葬送了国家,自己也客死他乡,令人唏嘘感叹。

     

    “萨尔马提亚”文化的艺术血统

     

        在全部6个单元的展品中,约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对传统波兰文化的生动演绎。在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波兰于16世纪至17世纪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即“萨尔马提亚”传统。作为古老族名的“萨尔马提亚”,在波兰国势最昌盛的时代,衍生出孔卡奇腰带等传统服饰、精致繁复的手工艺品、高水平的纪念章和袖珍画等一系列传统艺术的瑰丽结晶,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棺材肖像画。

     

        在第二单元的一个角落里,从上到下悬挂着两列独特的六角形肖像画,画中人物神情安适,色调优雅。据波方策展人解释,这些画作是当地丧葬仪式所用,为波兰的“特产”。葬礼的时候,亲属将画作放在棺材上,使故人如在目前,葬礼结束后再回收悬挂于教堂中以供纪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出境展出的名画《肖邦的波兰舞曲》。画中的古代先贤在肖邦梦幻的钢琴演奏中悉数复活,羽化为天使,似在冥冥中暗示波兰人民在传统精神的召唤下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巧合的是画面之外,作为本次展览的“引路人”,正是肖邦的琴声带领我们走近了波兰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藕断丝连的东方情结

     

        从中世纪宗教色彩鲜明的祭坛装饰、圣母子雕像,到20世纪充满先锋意味的招贴画,无不透出浓厚的“洋味”。而展厅中一对“远东风格彩绘描金龙鸟花卉纹尊形瓶”,却带给我们穿越时空的错愕。这对花瓶仿照中国古代青铜尊的样式,白底瓶身以五彩描绘出一条融合西方技法的中国龙形象,龙身腾跃健硕,四周花色繁盛,凤鸟啼鸣,呈现出雍容富贵的东方气息。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这一对花瓶其实是由华沙附近的贝尔维德宫彩瓷厂所烧制,作为波兰境内最早的彩瓷厂之一,其制造工艺也反映欧洲贵族几个世纪以来的“瓷器情结”。当17世纪中叶中国因战乱而瓷器出口锐减,欧洲瓷器得以腾飞,荷兰德尔夫特窑、德国梅森窑和法国塞弗尔窑等“西方名窑”争奇斗艳。

     

        除瓷器以外,绘画中的东方题材也在藕断丝连的闪现中得见一斑。一幅名为《中国人》的肖像画,寥寥数笔勾勒出19世纪末的国人风貌,显得十分别致。而半个多世纪后由沃依切赫·凡戈尔创作的《朝鲜母亲》,则将我们带回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波兰,体味那个年代东西方世界的敏感关联。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华沙国家博物馆、密茨凯维奇学院联合主办,专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做,许多藏品都是首次馆藏的基本陈列或首次出国展出,将给观众带来弥足珍贵的艺术享受。

     

        (本报记者 鲁博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