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

    校外“兴趣小组”要转型

    作者:高云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0日 15版)

        对于我国的成建制少年宫、校外机构来讲,兴趣小组活动仍然占据着工作内容的较大比重,但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校外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也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主要课题。

     

    融合:直面挑战

     

        打开视野看大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要直面的问题很多。

     

        校内外教育的“界限”正在消失,课程的开展在超越学校有限的时空,学生的学习途径更为丰富和开放。校内外教育内容在融合,途径在转换,资源在整合,正呈现出互助融通的新气象。与此同时,社会教育更加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正在走向专业化,内容设计走向活动化,实施途径更加多元。反观校外教育自身,兴趣小组活动在相当时间内、相当程度上曾经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短视行为,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一些教师仍然在低头实施着低效的和不完整的教育。

     

    反思:改变的力量

     

        要重新回归校外教育的本体价值,我们不得不反思几个方向性的问题。

     

        第一:校外机构的兴趣小组活动在素质教育中还有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到底应该向什么方向转型?第二:克服功利的、短视的应试教育影响因素,我们到底如何为孩子们提供更符合儿童天性、更有效、更完整的教育?第三:如何建设具有鲜明校外教育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模式?

     

        “转型升级”,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涉及我们对校外兴趣小组活动理论认知的梳理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首先要理清概念:“转型”是指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传统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诉求中的现代教育,“升级”则是归纳为:从过去单一的、封闭的、兴趣班课堂教学模式走向综合的、开放的、兴趣培养活动模式,从而实现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的品质提升和效率保证。

     

        其次要分析方向。校外教育与学校相比,所具备的一些优势是相对的,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也在进行动态调整,要保持相对的优势,应该更加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建设,促进学习内容的整合和教育功能的完善;加强课程的多元化建设,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选择;体现课程的开放性,为孩子们的灵性成长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时空和途径。

     

    建构:有效的路径

     

        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感到只有摆脱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眼前不见未来的事务主义,走向有前瞻、整体的建构思维和顶层设计,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

     

        第一,教师队伍的转型升级。与学校教师相比,校外教师有相对特殊的能力结构,一名优秀的校外教师应该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课程建设和项目规划能力和家长沟通能力六个维度上实现立体化成长,才能适应校外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第二,教育目标的转型。基于“用完整的教育给孩子一个未来”的教育责任,制定共性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让所有的孩子在健康人格、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关注、有所提升。同时,老师应该针对项目本体价值梳理出个性教育目标。

     

        第三,教育途径的转型。重点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变课堂教学比重过大的现象,转变实践活动和专业教学脱节的现象,向“活动育人”理念回归。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专业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和活动的一体化设计,让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项目的中占有合理的比重。

     

        第四,教育内容的升级。一方面是要对于传统项目,面临如何保留如何改进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研发引进具有儿童性、时代感、国际前沿的新项目;第三个方面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进行综合项目的建设。

     

        第五,教育评价的升级。教育评价是校外教育的弱项,要建构好教育评价体系,就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努力,完成教学活动评价、实践活动评价、教务教研管理评价三个维度的体系建设。

     

        第六,教育环境的优化升级。重视环境育人的特殊价值。在改造和设计中逐渐减少成人化,尽可能体现自然景观与教育文化的和谐统一、专业设计和儿童参与的和谐统一、文化共识与区域个性的和谐统一。

     

        期待校外教育同行在前行中,更加重视研究儿童本位发展需求,发挥实践体验对学习效率提高的价值,发挥生活世界对儿童成长的真实作用;弥补中国当代教育缺失,在健康人格、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方面给孩子们更加完整的教育。(作者单位:中国儿童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