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

    义务教育如何应对城镇化的挑战

    作者:靳晓燕、荣雷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0日 14版)
    刘利民
    王 湛
    陶西平
    王定华
    程 艺
    罗伟其
    李 强

        特邀嘉宾

     

        刘利民 教育部副部长

     

        王 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江苏省原副省长

     

        陶西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

     

        王定华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

     

        程 艺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罗伟其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李 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研判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积极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日前,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全国义务教育形势研判会,部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共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

     

    认真做好城镇化背景下 教育规划

     

        【挑战】近年来,随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一方面,由于城镇教育资源有限,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就学需求,导致城镇大班额、大校额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农村适龄学生减少,导致部分乡村学校空心化、办学难以为继,不加强对乡村教育投入不行,而大量投入建设又可能会带来校园闲置、资源浪费。如何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

     

        刘利民: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逐年减少,而城区学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义务教育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速也明显快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其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为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工作,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专门政策文件,指导各地适应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要求,积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王湛: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城镇化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整个教育纳入城镇化规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高度关注1亿农业转移人口、1亿棚户区与城中村改造人口和1亿中西部地区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重点增强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

     

        李强:大城市集约效应突出,人口呈现大量流入趋势,而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要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的教育规划。对于城镇新增教育资源,要符合城镇教育发展需求,适度超前;要正确判断农村发展方向,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还要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北漂族和大学毕业生等在大城市落户及其子女在城市就学等问题,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

     

    合理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

     

        【挑战】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乡学校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学校布局既要保障适度集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又要确保不因过度撤并带来上学过远,伴生辍学及交通安全问题。而城市学校布局面临老城区建设用地资源紧张,拆迁困难,难以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等问题。

     

        陶西平:要根据人口流动预测,统筹做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把学校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配置,摆在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位置,保障学校建设用地,控制城镇学校规模和班级额度,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小学、幼儿园建设。要考虑服务与效益统一起来,不一定要集中办学、搞大校,小规模学校也可以定基本标准,小校未必效益低。

     

        王定华:要统筹考虑城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学龄人口变化,以及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中小学现状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统筹布局县城所在地及以上城区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要分类设置,合理布点,根据本地人口密度以及学生人口占比等实际情况,在保证足够学位的情况下,按照人口规模设置学校。保障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建设用地,加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切实控制城镇学校超大班额。

     

        程艺:要坚持统筹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布局;统筹城市与农村学校布局;统筹学校布局、规模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布局要考虑道路条件、交通工具、人口稠密度等,要规范农村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严格按照先增后减、先建后拆的原则,确保平稳过渡,农村小学低年级一般不能撤并。

     

    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挑战】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在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陶西平:推进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农村学校面貌要改变,小康社会的农村学校也应该小康,要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2020年县域基本均衡发展的指标,强调政府责任、强化达标责任,重点关注15%落后地区的达标问题。

     

        王定华:要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设置管理办法,确立义务教育学校设立、撤销的有关条件、程序和要求,明确村小、教学点的定义、规模和办学标准。推动各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进一步办好必要的村小、教学点。

     

        罗伟其:要加大城镇以上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县镇学校规模,提供负责任、有质量、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要考虑阶段性维持与未来定局后的学校建设问题,阶段性维持的学校要保证基本教学条件,保留的学校要进行标准化建设。要把班额作为法定规定,逐步减少大班额的比例。

     

    统筹解决乡村教师待遇和编制问题

     

        【挑战】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待遇不高、结构性短缺、队伍不稳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乡村教师能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刘利民: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落实乡村教师提升计划,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村小和教学点工作满30年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授予“乡村教育终身奉献奖”。重点加强老少边穷等边远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特岗计划,重点加强中西部乡村教师的补充。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切实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程艺:高度关注教师退休制度改革。建议将乡村教师纳入乡村公务员管理,把教师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实现周转房社会化,覆盖乡村交流干部、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周转房。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实行教师编制总控、岗位总控、以县为主,由教育部门灵活使用。

     

        罗伟其:要实事求是配备教师编制,原来编制标准比较低,主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现在要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提高教师编制标准。从区域、结构上看,村小教学点教师严重不足,县镇大班额也缺教师。要合理使用编制,关注欠发达地区,向农村倾斜。

     

    努力提高教育经费投向精准性

     

        【挑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也显著增强,如何发挥好教育经费使用效益,集中力量改善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补好短板,兜住底线,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刘利民:要管好用好教育经费,集中力量改善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支持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利用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逐步实现钱随人走。

     

        罗伟其:要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更多关注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经费支中的占比。中央出台经费政策要明确宏观方向,留给地方结合实际更多发展空间,要防止教育经费泛化使用。当前,新增教育经费要从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转到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并重上来。

     

        程艺:省级政府要发挥在规划制定、经费投入上的统筹作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扶持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解决城乡公用经费保障不协调问题,统一城市和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分类指导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挑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和新居住证制度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门槛已经放得很低,而城市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无限度扩大随迁子女规模。如何探索做好随迁子女工作的途径和方式?

     

        王湛: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要坚持深化义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外部要与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内部要与资源配置供给方式、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相结合。要对涉及人口流动、城市教育资源承载力等全局性问题进行研判,分类指导不同规模城市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王定华:今后,对于已经申领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其小学入学、初中升学原则上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和对口直升。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中小学要畅通入学渠道,简化就读手续,规范入学程序。要实行阳光招生。对于特大城市,应允许其实事求是地确定随迁子女入学的具体办法。

     

        罗伟其: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进一步落实流入地政府责任,提高公办中小学接收比例。对不能安排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要通过购买民办学校服务,保障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实行随迁子女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促进融合发展。

     

        (整理人:靳晓燕、荣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