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盘中再度逼近跌停,这已经是最近9个交易日中第7次逼近跌停。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四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61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12亿美元,远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468亿美元逆差,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而人民币贬值、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扩大无疑会带来国内资本的大量流出。那么,该如何理性看待资本外流的现象?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利还是弊?
“资本外流”的合理性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境内国际资本正在流出。数据显示,2014年四季度,除了货物贸易顺差1693亿美元外,其他项目都出现逆差,外汇储备资产减少293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认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大受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的影响。“2014年3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汇率双向波动逐渐深入人心,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促使企业结汇意愿减弱、购汇动机增强,并采取了增加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的财务操作。”管涛表示。
“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此消彼长变化,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汇率走强,国际资本大量回流美国,许多新兴市场出现了资本外流、本币贬值的压力,这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
应该看到,逆差扩大背后的内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扩大出口换取外汇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出口和资本的双顺差,人民币大幅升值。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种传统模式已经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依靠拉动内需和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路径,也由此改变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态。
数据显示,银行的外汇存款增加,但境内外汇贷款减少。“这说明外汇存款大部分被银行用于境外投资,使得外汇由过去央行集中持有变成了市场分散持有,是‘藏汇于民’的过程。”管涛认为。
预期中的有序调整
资本流出特别是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出,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严重时可能出现金融危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热钱外逃”。
热钱具有短期逐利性、追求高额利润等特点。郭田勇认为,热钱的投机性短期内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首先,热钱大量流动易使投资者增强人民币大幅贬值的错误预期;其次,热钱大规模流动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破坏外汇市场稳定性,增加了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难度。
然而另一方面,人民币适度贬值有利于国内企业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也必然带来资本的流出。管涛认为,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格局必然会更加常态化。“这符合宏观调控和改革的方向,是一种预期中的、有序的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也表示,短期内资本的流入流出是正常的,不会影响经济总体方向,不能因为追求稳定的环境就放缓“走出去”的步伐。
事实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虽有所走低,但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汇率总体继续偏强。去年,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分别升值了6.4%和6.2%,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分别升值了40.5%和51%。
应对之策在于“练好内功”
如何应对资本流出的现象?郭田勇认为,根本之道在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优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优势产业;三要合理利用外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平稳转型。”
考虑到资本大幅流出对货币市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赵锡军强调,通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抵御外汇市场风险的能力和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才能激发产业升级的动力,避免资本外流给外汇市场带来的风险。
“要调整出口结构,优化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要优化外汇储备管理,提高外汇储备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稳步有序地促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国际化。重点是保持平稳的货币政策,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郭田勇说。
未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仍将面临很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中国已经明确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这是大势所趋。开放以后,跨境资金波动可能会更加常态化。对此,管涛认为,一方面要增加容忍度,对于资本流入流出做好心理和措施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要练好内功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本报记者 温源 本报通讯员 刘伟)